分享更多
字体:

烟台苹果结束“公共绿地时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6 22:42 来源: 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记者  牟德鸿

   去年年末,青岛一家媒体关于平度市大田镇苹果销售难的系列报道在岛城引起强烈反响,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纷纷向果农伸出援手,成为温暖岛城的一段佳话。与此同时,岛城坊间也相继发出“平度产的苹果不应该打‘烟台’的牌子”、“‘品牌之城’青岛应该培育‘青岛苹果’品牌”之类的呼声。

   经济导报记者日前深入青岛地区重要苹果产地平度大田镇和莱西市马连庄镇,对当地果农和经纪人进行实地走访,并与青岛农业大学果树专家及威海富桥苹果合作社负责人就“烟台苹果”成为驰名商标之后,胶东地区非“烟台苹果”产区的苹果产业如何进行市场营销进行深入探讨。

   种种迹象表明,实施品牌化战略已成为包括“烟台苹果”在内的胶东苹果从业者的共识,以紧密型合作社为龙头,走公司化、国际化市场营销之路,将成为胶东苹果产业未来发展的不二选择。

  平度果农:

  纸箱字样与品牌无关

   24日,导报记者在平度市著名的水果之乡大田镇见到了果农兼水果经纪人彭福升。彭福升来自离镇驻地数公里之遥的彭家村,59岁的他有着常年田间劳作所赋予的健壮身材,却长着一头与其年龄不太相符的白发。

   彭福升告诉导报记者,这里地处“胶东屋脊”西端的大泽山脉东麓,以盛产苹果、大樱桃远近闻名。每逢水果成熟时节,这里的公路都会被从南方赶来批发水果的车辆塞得拥挤不堪。他与妻子种植着8亩苹果,捎带着为江浙一带几个水果商处理代收、储藏水果等事务,从中获得一定数额的代理费,每年经他手卖出去的各种水果在30万公斤左右。

   有着20多年苹果种植和经纪经历的彭福升说,他和乡亲们坚信,以当地的水土和种植技术,大田苹果不逊色于烟台市大部分地区的苹果。在他的引导下,导报记者先后参观了位于兰河、龙山、沙窝等村的几处气调式冷库。导报记者注意到,有两三种不同图案的苹果箱子上赫然印有“烟台”字样,彭福升说这些箱子分别来自潍坊青州和烟台的莱阳、莱州。一名郝姓经纪人告诉导报记者,这些苹果大多是南方水果商们委托他们收购后暂时存放在这里的,待春天市场淡季时再投放市场。

   谈起使用“烟台苹果”品牌的事情,彭福升似有几分不好意思地说,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果农和经纪人就一直习惯性地告诉外来水果商,他们的苹果和烟台苹果是一个品种,而水果商们在品尝之后觉得口味和品质也确实不错,生意关系就这么确定下来了,多年来未有大变化。

   由于当地没有纸箱厂,外来客商和当地经纪人一直习惯用从邻近的莱州、莱阳、招远、栖霞等地采购的纸箱装苹果,早年间的箱子自然都印有“烟台苹果”字样。从五六年前开始,苹果箱就很少有“烟台苹果”字样了,代之以“烟台”或“烟台优质红富士”字样。而最近一两年的变化则是,南方水果商们前来收购苹果时,通常自带塑料水果周转箱,外运的苹果基本已不再使用纸箱了。

   彭福升说,维系他们和水果商关系的是多年形成的信任和当地苹果的品质,至于叫不叫“烟台苹果”已经不再重要。

  莱西经纪人:

  “烟台情结”欲说还休

   25日,导报记者来到青岛莱西市的马连庄镇,这与烟台的招远、莱阳两市接壤,是莱西市为数不多的拥有适合优质苹果生长的丘陵地貌的乡镇。当地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告诉导报记者,在莱西市被从烟台市划归青岛市之后的十几年间,他成立了一个小实体,负责把从各个村收来的苹果运到南方几个省去销售。在各地市场上,他们从来都是理直气壮地把自己的苹果叫做“烟台苹果”,而且每每收益颇丰。

   这名官员认为,“烟台苹果”是早些年间包括已经划归青岛、威海的莱西、荣成、文登、乳山等县区在内的胶东地区千千万万果农共同创造的品牌,它理应归这一区域内所有为之做过贡献的果农共同分享。因为行政区域划分的缘故,剥夺莱西、荣成、文登、乳山等地果农的品牌使用权,这太不公平。

   透过当地一家休业的农资商店的玻璃门,导报记者看到,这家商店的墙角上堆放着几个破损的苹果箱。根据纸箱残片上的图案判断,这款纸箱与出现在大田气调库里的其中一款纸箱出自同一个厂家,或者至少系出同一个版本。身边的董姓经纪人说,这款苹果箱来自同样盛产苹果的莱阳市谭格庄镇一家纸箱厂。

   董姓经纪人告诉导报记者,马连庄镇的苹果产量不算很大,大部分苹果在采摘季节就销售掉了,所以一直没有人建苹果冷库。近几年,招远、莱阳、栖霞等地一些实力比较大的经纪人开始在采摘季节主动“越境”过来收购一些优质苹果,运到北边的招远或东边的莱阳等地的冷库里储存起来,希望来年卖个好价钱。装箱时,通常是用他们带来的印有“烟台”字样的纸箱。

  “去烟台化”

  依哪条线路前行?

   近十多年来,围绕“烟台苹果”的品牌之争,先后上演了多出颇吸引眼球的“大戏”。先是“栖霞苹果”在政府的推动下主动抛弃“烟台苹果”的“马甲”自立门户,引得烟台境内的招远、蓬莱、福山等地果农自发效仿;之后,随着烟台周边地市苹果产业的崛起,其在产业技术传承、市场营销等领域都与烟台苹果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意无意使用“烟台”、“烟台苹果”等字样或相关标志的事情时有发生,于是关于“烟台苹果”的品牌之争又从烟台境内向周边的青岛、威海等地蔓延。

   此间,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去年11月29日,“烟台苹果及图”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烟台苹果”品牌维权和打假的烟台市苹果协会会长权赵培策表示,他们已经联合了工商、产权保护等部门,将于今年开始对市面上的“烟台苹果”来一次“打假”行动。在他的设想中,已成为驰名商标的“烟台苹果”,其维权也将从此拥有一个合理正规的体系———每一个以“烟台苹果”字样出现的苹果都要经过苹果协会批准,这样,外地苹果就很难以“烟台苹果”的名义进入市场。

   这无疑是在宣布:“烟台苹果”品牌以往只有人使用而无人维护、培育的“公共绿地时代”已经结束,青岛、威海地区的苹果产业及其从业者必须在是否继续使用“烟台苹果”这一品牌的问题上作一了断,并且在未来的“去烟台化时代”解决好营销过程中的品牌问题。

   “我们早就不和别人争论叫不叫‘烟台苹果’了!”威海市水果商会会长阮树兴对导报记者说,16年前,威海市苹果产业内也曾有过一场“继续打‘烟台苹果’”还是“打‘威海苹果’”品牌的争论。

   争论在经过了一阵吵闹后不了了之,但是以阮树兴为首的几名资深苹果经纪人却因此走上了一条成立苹果商会、探索苹果营销新模式的道路。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尝试,他们基本实现了全市苹果产业的大联合,目前威海水果商会已经聚集了覆盖威海全境的会员单位128家,全年销售苹果30余万吨。

   与此同时,阮树兴联合几十家果农成立了一家大型合作社,通过向果农提供贯穿苹果栽培和销售全过程的统一培训、修剪、授粉、施肥、打药、套袋、采摘以及统一品牌销售等全套服务,初步打造了“富桥苹果”品牌。在品牌背后,是他们设立的包括含糖度、酸度、果型、农药残留、水分等一系列数据的严格标准。他们欣喜地看到:苹果质量上来了,销售价格提高了,“富桥”的品牌也有人认可了。

   阮树兴说,合作社目前基本上处于不盈利状态,日常开支全靠出口优质苹果所获得的退税维持。但是他并不悲观,这些年与国内各大著名超市合作的经历让他明白,只要沿着这条路耐着性子走下去,一定会有前途。他们相信:在告别了“烟台苹果”的日子里,只有这条路才是真正的康庄大道。

   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果树专家原永兵教授认为,在“烟台苹果”已经被注册为中国驰名商标的情况下,围绕“烟台苹果”的品牌归属的任何争论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威海水果商会尤其是阮树兴的富桥苹果合作社的经验,值得包括烟台在内的其他地区的果农及合作社组织借鉴。事实上,国际上几乎所有著名水果连锁企业都是这样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在包括国内各大城市在内的终端市场上,能够给消费者以安全感的还是那些真正具有商业化色彩的水果品牌。以往那种凭借一个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吃饭的日子,在低层次的市场上可能会维持一段时间,但不要指望它会给胶东水果业带来一个光明的未来。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