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家击败票房 第84届奥斯卡颁奖结果启示中国电影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8 01:2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陈汉辞
一名参加今年奥斯卡盛典的中国电影人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好莱坞高地中心少了些梦幻,多了些破落。
这里曾经叫柯达剧院。
与盛典前夕胶片巨头伊士曼柯达公司宣布破产一样,第84届奥斯卡派对上的美国电影也显露了几分落寞。
摘得五项大奖的法国黑白默片《艺术家》成为奥斯卡奖有史以来首部获得最佳影片奖的非英语国家影片。
“今年得奖的基本是制作精致的影片,而非制作的大片。”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山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这实际上是一种对文明体系的反思,是不是节奏、科技、发展越快越好?西方在政治调整后的文化的反思,表现于电影层面。”
同样开创先例的还有荣膺最佳外语片奖的伊朗电影《一次别离》,这还是奥斯卡奖提名史上首个用波斯语撰写的剧本。
用自己的电影人制作自己的电影,述说自己的故事,对于多年怀揣“冲奥”梦想的中国电影人,坚守《一次别离》的成功打开了又一扇艺术之窗。
告别柯达
昨日的奥斯卡盛典不是“美国之夜”,更像是艺术片当道的“法国和意大利之夜”。
法国导演迈克尔·阿扎纳维修执导的《艺术家》,其以默片的形式向经典好莱坞时期的无声电影致敬,片中很多略带调侃意味的戏仿桥段带观众重温了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旧梦。
该片包揽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配乐、最佳服装设计5项大奖。
此届奥斯卡的升温并非从哪个明星的绯闻开始,而是从“举办地风波”开始。
事实上,所谓破落的好莱坞高地中心就是曾经的柯达剧院,该剧院是专门为奥斯卡颁奖建设。
2001年,拥有3300个座位的柯达剧院投入使用,并从2002年起成为奥斯卡历史上首个“永久颁奖地”。2000年,柯达与拥有这家剧院的美国地产公司CIM集团签署一份协议。根据这份协议,柯达向CIM集团支付7400万美元的费用,回报则是获得剧院20年的冠名权。
不过,柯达公司并不能陪着奥斯卡走到最后,此前,错过数码市场的柯达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今年2月1日,柯达公司向法院提交了申请,要求撤销其与CIM达成的协议,取消其对柯达剧院的冠名权。
25天后,由于柯达公司获准终止柯达剧院的冠名权合同,柯达剧院所有者CIM集团向奥斯卡主办方美国电影与艺术学院提出请求,希望学院在奥斯卡颁奖礼前夕的宣传以及电视直播中,不再提及“柯达剧院”,而是将其改为“好莱坞高地中心”。
“侧墙上‘柯达剧院’的标志被黑布遮盖起来,但在今年奥斯卡宣传和直播过程中,将‘柯达剧院’更名为‘好莱坞高地中心’,这多少有点不适应,就如《艺术家》一样,像是一种追忆的味道。”第一次踏上奥斯卡红地毯的山西果然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朝告诉本报记者。
按照协议,柯达公司需支付的冠名费中逾400万美元要在近期支付。柯达公司发言人克里斯托弗·韦罗达曾表示,在距离奥斯卡颁奖典礼仅有数周之际,放弃对剧院的命名权实在是“无奈之举”,柯达公司面临众多财政难题,已经无力承担今年400多万美元的冠名费了。
但这样的风波根本不会困扰“奥斯卡”。
“以奥斯卡的品牌价值,寻找新的赞助商并不成问题。”陈山表示。
坊间相传已有几家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公司与CIM集团进行接触,想要购买剧院的冠名权。美国媒体分析,不管奥斯卡是否搬离现有颁奖地点,CIM集团都可以将这份合同卖出高于7500万美元的价格。
一些品牌营销人士认为,奥运会的一些商业模式,实际上是值得“奥斯卡”借鉴的,“奥斯卡”未必非得放在同一个地方举办。
寒酸的《艺术家》
“这只是风波而已,毕竟,这里是电影人最向往的殿堂,无论在哪儿举办,谁捧得小金人,才是王道。”唐朝表示。
奥斯卡金像奖73年从未间断(即便是二战),因为其本身对规则的严格执行和对电影艺术的尊重以及历史政治等因素,树立起了权威性,成为全球最知名的电影节之一。
“与别的电影节相比,奥斯卡有着更广泛的群众基础。”陈山表示。
这也成为主办方和无数商家的法宝。
对于主办方而言,首先是转播权的销售,这是主要收入来源。
1953年奥斯卡首次进行电视转播,当时是和NBC电视台合作,1960年被迪斯尼公司ABC夺走。双方几经交战,1976年ABC重新获得转播权,当然,转播费也水涨船高,但是2010年ABC电视网以6500万美元的天价购入独家转播权。
去年,ABC电视集团和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达成协议,将电视转播奥斯卡的合约延长至2020年。
“奥斯卡一直保持全美第二高收视率,其电视播出平台也成为广告商的争抢阵地,也成为美国经济的一个晴雨表,就像我们的CCTV广告招商。”唐朝表示。
美国数据研究机构坎塔尔公司表示,10年来奥斯卡颁奖礼广告收益总额已达7.2亿美元。
为提高收视率,今年奥斯卡的主持司仪是第9度担任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比利·克里斯托,他主持的第76届颁奖典礼,当时在美国国内有约4360万人观看,在此之后的历届典礼直播均未能打破过这个纪录。
钱可以买来豪华,却买不来小金人。
根据票房数据机构Box Office Mojo的估算,《艺术家》投入仅为1500万美元,而奥斯卡常客马丁·西科塞斯导演的《雨果》耗资1.7亿美元。
“当你的电影成为大众情人时,(得奖不再是难事),因为你不用再费力推销你的作品。”阿扎纳维修在后台说。
在9部入围最佳影片提名的作品中,梦工厂和迪斯尼(reamWorks Studios and Walt Disney Co.)出品的《帮助》(The Help)全球票房最高,超过2.06亿美元,《雨果》以超过1.15亿美元次之,《艺术家》则是“寒酸”的7650万美元。
和谁“分离”
几年前AC尼尔森公司就做过调查,每年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电影可以多创造1000万美元的收入,而最佳电影更能多进账2000万美元。即使是一个最佳演员的提名也能给电影商带来700万美元的额外收入。2009年得奖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获奖后又赚了9700万美元,远超过获奖前的4300万美元票房;2005年的《百万宝贝》获奖前只赚了800万美元,获奖后竟然创造了9200万美元的票房。
这些都是让中国电影人梦想中的场景。
但《一次别离》的成功证明,贴近“主流”并非获奖的必要条件。
电影通过一个面临婚姻危机的家庭的经历,折射出当代伊朗社会的不同层面:中产阶层人士在婚姻、移民等问题上的价值观、贫困家庭面临的问题、阶层差异、亲情、道德和金钱、法律的冲突、父权社会两性地位的反差……
导演法尔哈迪当天领奖时说,在世界各地观看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伊朗人都会为他获奖而感到“非常高兴”。他们高兴“不仅因为一部电影或一位电影人获得一个重要奖项”,还因为在政治家们谈论“战争、威胁和入侵”的时候,伊朗的名字因这个国家“辉煌、丰富而古老的文化”而被提到。
中国有专家评论说,伊朗电影的成功对于中国有很多借鉴之处,当全球盛行好莱坞式的电影制作和故事述说时,伊朗电影始终根植于伊朗古老的历史与文化中。插图/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