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一财社论:乐见出租车业改革破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29 01:2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出租车行业的体制变革正在启动。从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27日联合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上传出消息,全国各地将逐步推行出租汽车企业员工制经营模式,代替目前承包挂靠制;同时还将普遍开展以车辆承包费用(即“份儿钱”)、社会保险、劳动收入、休息休假等为主要内容的工资集体协商。

  不难发现,这两个举措,均是出租车行业体制变革无法回避的重要内容。前者,意在打破主要由出租车公司垄断经营的结构,引进市场竞争;后者,着眼于提高出租车司机的待遇和地位,维护和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此前出租车行业曾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大多与这两个命题关系密切。

  出租车行业的积弊由来已久,围绕行业改革的讨论多年来也一直不曾停歇。现在面临的形势是,这个行业出现的问题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关键是究竟如何去改,且又有多大的动力和决心推动出租车业改革。

  近几年中,各地出租车停运事件较为频繁,因为利益分配上的问题,还出现过多起群体性事件。同时,出租车行业中出现的随意拒载、不打表、故意绕行、收钱不给票据、黑车宰客等问题,暴露出监管的缺位。众多此类现象其实也是在说明,总体而言,出租车行业确实积弊甚多,改革的需求日积月累,已经到了临界点。不改,这个市场或许会日渐畸形,为未来累积出更多的危机。

  那么,出租车业的改革要改什么呢?其一,当前的出租车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垄断行业,其中的垄断本性已经造成了很多的矛盾和冲突;其二,出租车司机作为服务在一线的行业主体,职业的尊严与利益的公正方面,没有得到合理的满足。比如,“份儿钱”过重,就导致了出租车司机虽然十分辛苦,却难以获得较为合理的劳动报酬。

  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更为深刻的逻辑则在于,政府对出租车行业进行管制,通过出租车经营权审批制度来控制出租车数量。在总量控制的背景下,出租车的经营权成为稀缺资源,谁能够掌握这种稀缺资源,谁就能在出租车市场中获得丰厚利润。利润的分享者当然不仅仅是出租车企业,现实表明,一些政府部门或公务人员也能从中渔利,获得“租金”。

  总量控制还导致了另一个问题的存在:管制力量人为设计了出租车市场中的供应数量,但需求数量近年来一直在不断上升当中。供需之间的不匹配直接造成一个结果,即供应方的利润率在提升,但出租车消费者却因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而出现特定条件下的“打车难”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出租车业改革的重中之重,还在于修补市场准入制度存在的缺陷,改变政府对市场准入、价格、数量等管制过严的情形。从政府的管理角度来说,对于公共交通当然需要统筹,但统筹并不等于严格意义上的管制,应当将更多的选择权交还给市场,将利益博弈权更多地赋予处于弱势地位的司机们。所谓选择权还给市场,是指包括出租车数量、经营模式的选择等,更多应该通过市场的选择来实现,而不只是管理部门的人为确定。

  很明显,交通运输部等三个国家部门这次推出的改革设想,正是针对上述的改革目标而制定。一是通过创新出租车业经营模式,突破眼下的垄断经营模式,并避免承包挂靠制实际上导致利益天平过于向出租车企业一方倾斜;二是倡导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以求改变出租车司机在利益博弈过程中的弱势地位。

  如果这些设想成为现实,那么出租车经营者类型单一的情形也将随之得到改变。出租车经营组织形态的多样化,既可以创造出竞争局面而提升行业效率,也可以为出租车司机提供多样化的职业选择,对维护其合理利益大有裨益。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设,则直接作用于保障司机们的合法权益。这样的改革设想,不同于呼吁提高“份儿钱”等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在政策源头上寻找答案。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