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家良委员:“撒胡椒面”扶贫难见效 思路待改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2 20:0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3日讯(记者 李雨思 专栏 微博(http://weibo.com))2012年全国两会今日启幕。作为农业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盘龙云海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云南龙润茶集团董事局主席焦家良今年关注的是农村扶贫。他指出,当前的扶贫资金配套政策会使得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始终无法实现质的飞跃,扶贫项目或成为贫困农户负担,扶贫工作亟待改变思路。
“撒胡椒面”式扶贫难有效果
“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加大,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但目前仍然存在问题:一是脱贫基础不稳,返贫率高;二是扶贫进入攻坚阶段,扶贫难度越来越大。”焦家良说道。他认为导致出现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原因是扶贫资金配套政策。
目前,我国在推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中有关地方财政资金配套政策规定,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拨款和配套比例,西部地区为8∶2,中部地区为6∶4,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分担比例由各地根据中央确定的原则自行确定。
坚持扶贫资金配套政策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扶贫资金有限,扶贫需求太大,为了覆盖尽可能多的贫困人口,不得不实行资金配套政策。二是如果贫困农户不配套一定的资金数额,他们就不会关心扶贫项目的实施,扶贫项目就难于取得预期的效益。
但焦家良指出,这会导致扶贫对象错位,越是有能力的地区和农户,才越有能力提供扶贫配套资金,越是真正贫困的地区和农户,就越没有能力提供配套资金,所得到的扶贫项目就越少,直接导致扶贫项目仍然集中在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农户身上。
为了争取扶贫项目,部分贫困地区会采取夸大扶贫项目规模、减少实际投资规模、一个项目应付多个投资机构等虚假方式,来回避或减少配套资金。扶贫项目建设摊派现象仍然突出,要求农户多出义务工或直接要求农户提供配套资金,将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负担转嫁给农户,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贫困地区政府为了完成扶贫任务或获取扶贫资金,不得不举债筹措配套资金。贫困农户也存在举债脱贫的现象,比如贫困地区的道路建设、安居工程、移民搬迁和产业发展,都不同程度要求相应的资金配套,有时甚至存在‘卖了耕牛修路’和‘借高利贷建房’的现象。”焦家良说。
而由于无法足额和及时地筹集到配套资金,最终致使扶贫项目实施不完整或无法按时完工,形成半拉子工程或胡子工程,影响扶贫项目效益的发挥。
“‘撒胡椒面’式的扶贫,使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始终无法实现质的飞跃,也是年年扶贫年年不脱贫的原因之一。”焦家良说。
亟待转变扶贫资金投入思路
他在提案中指出在扶贫进入攻坚阶段后,为了避免扶贫项目成为贫困农户的负担,建议充分考虑贫困农户弱势的实际,转变扶贫资金投入思路。
首先对于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项目,要实行国家全额投入的方式,不但要足额到位,而且要考虑支付贫困农户的劳务费,绝不增加贫困农户负担。项目的选择要充分尊重贫困农户的需求和意见,项目执行要充分发挥贫困农户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地方的多样性和适应性,项目管理要充分体现贫困农户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增加贫困农户对扶贫项目的拥有感,才能使国家投入转变为贫困农户的自觉行动。”
而对于对于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项目,他建议财政资金要进行引导性投入。培育和开发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客观上要求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区、具有一定能力和意识的贫困农户才能参与。从公平发展的角度来讲,国家不能进行全额投入,否则最贫困的人口不能参与,不能受益。从效率优先的角度来讲,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财政资金可以进行先期的引导性投入,对社会性投入进行补助与引导,逐步壮大贫困地区的经济产业。
对于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项目,他建议政府要制定引导性政策。“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开发,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垄断经营,国家不但不能进行全额性投入而保障垄断者的利益,而且应该制定引导性和限制性的政策,确保贫困农户对自然资源的长期拥有权,确保贫困农户能够从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中持续获得收益,防止出现贫困地区自然资源外部化和去贫困农户化的现象。”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