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美国商业帝国内幕 华尔街日报之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3 00: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美国商业帝国内幕华尔街日报之战

  ■唐不冬

  推荐语:《华尔街日报之战》作者萨拉·埃利森是《华尔街日报》前资深记者,她以手术刀般犀利的笔调为我们揭示了默多克收购《华尔街日报》的商业大战内幕。一份全世界最强大国家最强大的商业报纸,两大家族,商业权力,命悬一线的财富,并购,分裂与背叛……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从道琼斯所有者班克罗夫特家族成员之间无穷无尽的自相残杀以及最后毫无骨气地与默多克达成交易,到被驱逐的《华尔街日报》编辑所获得的令人咋舌的遣散费,无所不包。

  精彩书摘:

  2007年8月,一个暖和的夜晚,盖尔.格雷格(Gail Gregg)信心满满地走上舷梯,参加巴里.迪勒(Barry Diller)的游艇小聚会。然而当她望见丈夫小阿瑟.苏兹贝格(Arthur Sulzberger Jr.,《纽约时报》发行人)的对头鲁珀特.默多克时,今夜的美好愿景一下子烟消云散了,她恨不得一头跳进哈德孙河中去。

  这场派对必定会引来无数花边杂志的关注,但其本意绝不是为了生产八卦材料,举办者也没有给任何狗仔队发出邀请。这是一场权势人物的私人聚会,意在交换信息,互通有无,为未来合作埋个伏笔。在夕阳西下的静谧中,大佬们相互发展着关系。但在觥筹交错的表象下,暗流汹涌——美国最有分量的两大出版媒体的战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场战争事关谁能主宰美国人读什么、想什么以及信什么。

  身处这条118英尺漂亮游艇上的宾客们都知道,事实可以花钱买,价高者得。媒体帝国不仅是在报道新闻,同时也在选择并制造新闻。不过今晚的官方主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商业,而是先从哈德孙河上观赏迪勒的IAC(InterActiveCorp)新总部,然后再游河。迪勒是个好主人,也有点显摆的意思,一周前就开始谋划这事儿了。晚灯将完美呈现这座颇有争议的建筑。它由弗兰克.格里(Frank Gehry)设计,外形犹如八张展开的风帆,意欲下水起航。但在那个特殊的夜晚,这座奇特优雅的宏伟建筑并非最大的新闻点。

  凌晨时分,鲁珀特.默多克得到了交易确认——他将以50亿美元从班克罗夫特家族手里买下道琼斯公司和《华尔街日报》。班克罗夫特家族是美国屈指可数的延绵至今的新闻家族之一,拥有道琼斯公司已经整整105年,期间,在《华尔街日报》中产生了33个普利策奖。除了新闻集团之外,道琼斯公司历史上仅有的另一次收购发生于1902年,克拉伦斯.巴伦(Clarence Barron)花13万美元买下了它。有人说巴伦是财经报道的鼻祖,但班克罗夫特家族称他是“祖父”。他是波士顿新闻局(Boston News Bureau)创始人,当年用从妻子杰茜.沃尔德伦(Jessie Waldron)处借来的钱买下了道琼斯公司,首付为2 500美元。沃尔德伦私房菜很有名,身高五点英尺四、体重三百三十磅的巴伦曾是那里的长期老客户。

  巴伦的收购保证了班克罗夫特的后代们始终能够荣辱与共,不管他们有多不情不愿、貌合神离。否则的话,这个波士顿家族“无非是另一个纨绔之家”——老一辈们最恨被人如此看待。一代复一代,班克罗夫特家族的关系越来越疏远。默多克的钞票让他们彻底分崩离析。这使得他成了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人——这笔50亿美元买下“美国梦之报”的收购将成为他饱受争议的职业生涯的高潮,并将决定这个世纪的走向。《华尔街日报》将成为新闻集团的旗舰。

  默多克今年76岁,头上已经半秃,剩下的头发染成红褐色,整齐地向后一梳到底。他的脸上布满了沟壑,只要一笑,深深的皱纹就会爬上前额,久久不会消失。在那个闷热的夏夜里,默多克显得精神轻松,神采奕奕,用他的澳洲软腔感谢前来祝贺的人们。近20年来,他一直梦想着这一幕。但这笔收购是否真的是一场胜利,在汉普顿和其他地方仍是这个夏末的热门话题。有人认为这笔收购可笑之极,纸媒早已是明日黄花了。大多数人则注意到默多克总是沉迷于对他所谓的“民粹”报纸的痴迷,如今,这种痴迷把他自己引向了不可能的挑战——在传媒业面临一个世纪以来最危急局面的时刻,在这样一个深受人民喜爱但受众日寡的成熟媒体中酝酿变局。

  2007年,默多克身家高达90亿美元,位列《福布斯》400美国富人榜第33位。但他仍是一位斗士。他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他刚刚在混编顾问团的帮助下,用自己股东的钱买下了道琼斯公司。这将使他面临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这家古板守旧的报纸和日趋显露的灾难会拖垮他的庞大帝国吗?他的生意,以及他的声望,都在面临严峻考验。

  (责任编辑:彭金美)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