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业验视新规面临推行难 邮政总局急下监管令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3 08:38 来源: 华夏时报本报记者 张汉澍 上海报道
快递业“实名制”尚无下文,“百分百验视制”又出炉了。
近日,一条“中通速递将率先执行实名制”的消息引起了快递业的连锁反应,然而当事企业自己已矢口否认。“说中通要做实名制,那是外界的误读,公司其实要推行的是百分百验视制度。”日前,中通速递副总裁徐建国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做了澄清。
所谓“百分百验视制度”是指,快递企业为维护快递渠道安全,要求收件员在收派件时对用户交寄的物品进行百分之百全部检查,用户拒绝开拆、拒绝验视的,不予收寄。
继中通做出决定后,圆通速递在此后很快发出公告称,即日起将对寄件进行百分之百的验视。而后申通、韵达等快递企业也纷纷表示跟进。
不过,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难以对业务人员是否验视进行有效监督,业界普遍担心所谓的“百分百验视制度”最终会流于形式。
这一质疑也引起了相关业务管理部门的注意。2月28日,国家邮政总局急下监管令,称对不落实到位的快递企业,最重处罚将吊销快递经营许可证。不过,监管令能否有效推动“百分百验视制”的施行,仍有待市场的检验。
标准升级
据徐建国介绍,验视制度其实也并非快递业中的新事物,早在去年快递企业达标许可的时候就已经要求各家落实开箱验视工作。但由于此前定下的验视制度是行业性标准,因此对各家快递企业而言,也并没有强制性的效应。
“要求一直都有,只不过在执行当中大家水平参差不齐。比如许多快递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对于老客户可能没有坚持去开箱验视。”徐建国向本报记者表示。
此后不久,验视制度很快被列入国家性标准。记者了解到,在去年年底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了邮政行业《快递服务》系列的3部国家标准,其中对“用户交寄的包裹和印刷品,收寄时应当场验视内件,用户拒绝验视的,可不予收寄”进行了强制性规定,并要求各家快递企业务必在今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
“验视制度是从行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从推荐性标准上升成了强制性标准。”徐建国总结说。
记者采访获悉,目前如圆通、中通、韵达、顺丰等几家大型快递企业已提早展开“百分百验视制”,其中中通和圆通还要求对散客群体,比如宾馆、浴场、马路边揽收的快件要做寄件人身份证登记。
验视新政对快递企业直接的影响就是成本上升。上海一家大型快递企业的高级市场经理向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施行百分百的验视制度后,由于当面检查验收所耗费的时间变长,因此快递员的派件效率就下降了。原来他们的业务员每天可以揽送50单快递,现在每天起码要少收10单,这样每个员工每个月就要减少300单的量,如果不增加人手,那么企业每月要减少几百万单生意。“但如果新招人,就意味着企业要多掏一份底薪,还要多交一份社保,这又是一块固定成本支出。而原有的快递员收入也会下降,因为派件数量降低后,他们的提成变少了。”
抱有这一态度的企业并不在少数,多家快递公司向记者表示,“百分百验视制”推行后成本上升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现在还不敢说涨价的事,这个时间段谈这个太敏感了,各家公司都会先扛一阵,等过了风头再做调整。”上述人士向记者表示。
事后监管难题
不过,验视新政能否被百分百贯彻执行仍是个很大的疑问。上海快递行业协会的人士表示,上门取件只有快递员和客户两者,并没有第三方监督,验不验视只好全凭自觉。
“我们平时要运大量淘宝的商品,这么大的业务量,这么多包裹,哪有时间一个个去验视啊?”一家小型快递公司的朱姓老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哪怕是国家推行的是强制性标准,最终也很难执行。“国家怎么知道我有没有验视?怎么监督?怎么管理呢?”
一位快递业务员也向本报记者表示,行业性的验视要求一直都有,只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各家的执行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家都希望图方便,希望收件时速度更快些,所以很少会去专门验视。特别是对老顾客,看的必要性就更少了,你要真查看对方也会不乐意。有的物件客人已经提前包装好了,如果硬要开包查看,会遭到很多顾客的抵触和反感。而且现在行业竞争那么激烈,客户如果一不高兴,换家快递公司,吃亏的还是自己。”
如何对业务人员进行有效监管?仍是摆在快递企业和政府职能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2月28日,国家邮政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快递企业收寄验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邮政管理局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快递企业收寄验视工作,确保寄递渠道安全畅通,对收寄验视制度落实不到位的企业,必须依法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直至依法吊销快递经营许可证。
中通速递副总裁徐建国对本报记者表示:“中通把百分百验视制度和公司旗下的各个配送点的业务考核结合起来,实行‘谁揽件谁负责’的方针,如果出了问题,就对站点进行处罚,罚金每次在2000元至5000元不等。”
“企业监督快递员、政府监督企业,看似层层监督的网络,但实际上都是事后问责。这种事后管理的方式往往要等危险发生后才发现验视制度有没有执行到位,而这并不利于防范先期风险。”正略钧策咨询顾问张伟锋对本报记者表示。
据徐建国介绍,中通在全国的派送站点有4000个之多,镇一级的业务人员虽然普遍只有五六名,但如北京等直辖市或省会的快递业务员有2000名之多。由于快递业粗放的加盟模式以及大量庞杂的社会流动性人员的存在,很可能导致面临处罚的快递员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3·15晚会网购行业在劫难逃
大企业将上杀猪榜
本报记者 王先知 北京报道
随着央视3·15晚会的临近,晚会可能曝光的领域也成为各界关心的话题。
作为执导六届晚会的总导演,尹文是很多企业和公关公司最想认识的人。对于尹文来说,每年的晚会都是一场战斗。3月1日,尹文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虽未明确透露今年晚会将曝光的重点领域,但记者从央视3·15晚会创作团队处已听出一些端倪。
拿网购开刀
“网购详单显示货物已经送达,可为什么半个月过去了还没送到手中?”
“说已发货,几天后又说没货了,付款22天后竟然没经过我允许强制删除订单,网购到底谁说了算?”
“打折、促销、专供、惊爆价……可说白了就是把一些质量差、销量低的商品都放到网上了……”
网购注册时的格式条款,模棱两可的商业语言,就算认真读了也很难领会其中的微妙。可只要一点击“我同意”,就代表您接受了购物之后可能要面对的一切麻烦……
“网购,交易对象模糊,知情权难以保证,遭遇假货次品,如何才能挽回自己的损失?投诉?客服一成不变的官方语调,能否解决你的问题?网络商家的诚信到底如何保证?关于网购,您还有哪些困惑和烦恼,请联系我们。”
上述内容,就是2012年央视3·15晚会的第一号征集令。
事实上,去年的3·15晚会节目组就通过媒体面向全社会展开了“晒晒身边消费潜规则”大型征集活动,征集内幕人士,征集消费者最关注的消费热点问题,而团购、网购行业即是热点投诉领域之一。
不过,去年晚会并未曝光网购、团购领域,对此,尹文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回应称,相对于公共安全,网购、团购中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情就显得没那么大。大家都认为团购就代表新的消费模式,但是他自己却认为团购虽然是新的消费模式,然而又不全是,可能城市白领对网购、团购的接触更多点,更多的老百姓并没有完全把团购和网购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来,相比较其他的选题而言,他认为那些领域更重要。
然而,尹文今年对网购市场的认识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告诉本报记者,现在网购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消费形态,所以3·15晚会肯定会关注。“当一种消费模式已经成为人们的消费主流,而相关制度还存在缺陷时,我们就会关注这一领域。3·15晚会希望每年能踏踏实实做一两件事情,能改变一到两个环节,能促成一到两个规章制度的完善,能改善我们的消费生活环境就行了。”尹文表示。
他还举例说,此前关注的个人信息安全、家电三包服务、锦湖轮胎质量问题等领域都是老百姓关注的重点,而现在的网购也符合这一特征。
曝光重点是大企业
本报记者了解到,央视3·15晚会已历经22个年头,今年晚会的主题是“共筑诚信,有你有我”。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尹文解释称,这是因为多年来中国的商业环境仍然没有大的改观,整个商业社会缺乏诚信。今年晚会有句口号叫“用诚信铸就新的长城”,在“诚信”后面特意加上“有你有我”,也就是说构建诚信社会不单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一个人和企业的责任,所以今年每一个案例都是围绕诚信来做文章。
“我还有一个观点就是要挑战大企业的游戏规则,因为大企业是行业标杆,应该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今年曝光的重点仍然是大企业。”尹文认为,现在一些大企业连最基本的社会责任都没尽到,一些外资企业到中国后也开始钻法律的漏洞,此前的惠普电脑和锦湖轮胎都是如此。
尹文向本报记者介绍说,每年3·15晚会关注的点都不一样,会随着消费形态的变化而改变报道的领域,今年凡是比较热门的领域、问题出现比较多的领域,晚会都会重点关注,对于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会一视同仁,不会厚此薄彼。
本报记者还获悉,今年晚会报道涉及20多个领域,但重点会锁定6-8个领域,不过因为调查还在继续进行中,相关节目还等待筛选,最后的节目形态并没有完全定下来。
此外,本报记者从晚会节目组了解到,今年医疗领域、隐私安全、食品安全、教育培训、快递行业等领域也是晚会最有可能报道的领域。
调查记者超过20名
对于3·15晚会创作者来说,前期拍摄是个不小的挑战。由于晚会报道的内容大都跟产品或服务的瑕疵有关,而这些问题往往会被刻意隐瞒,真相不易被调查到。
为了加强今年晚会的报道力量,此前一直由央视财经频道《消费主张》栏目记者作为主创人员的操作模式发生了改变,财经频道《经济与法》栏目的记者也会参与今年的晚会报道,两个栏目抽调出来的调查记者一共有20多位。
《经济与法》制片人石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承,现在的3·15节目调查起来越来越难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观众对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二是企业的作假手段越来越高超,对调查记者来说是一大挑战;三是调查人才培养起来不容易,一旦被曝光,就不再适宜继续做调查了。
金志国:“保胃战”要打组合拳
本报记者 郑国清 青岛报道
两会开幕前夕,《华夏时报》记者见到了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啤酒公司董事长金志国,他告诉记者,他今年提出的议案还是关于食品安全。
如何实现食以“安”为先?金志国指出,靠的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单位,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靠的不是出了问题再去“救火”,靠的是一个全社会的食品安全体系。他建议,必须在加大食品安全惩罚力度的基础上,打造一个由消费者、政府、企业有机构成的、无缝隙的食品安全监管链。
无缝监管
“从责任维度上看,在生存阶段,企业要能够做到利己不损人;成长阶段,企业就要利己利人;当企业走向成熟的时候,就要先利人后利己。”金志国认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该搭建这样一种价值观体系。从个人的价值观,到团队的价值观,再到一个组织的价值观,甚至到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是伴随着责任逐步升级的。企业做大的过程,不是资本的放大,而是责任的放大,价值观体系作用的放大过程。
他还认为,企业是一个国家中最核心的社会单元,是全社会食品卫生安全的基石。百姓日常的饮食健康掌握在食品企业手中。
此外,食品安全监管从原料生产的田间地头到最终消费的民众餐桌,食品的生产、流通、餐饮环节职能时有交叉,生产经营活动不能截然分开,分段监管体制中的部门监管边界很难清晰界定,容易造成监管空白情况的存在,往往不能追根溯源将事件根本解决,这直接导致了很多食品安全问题责任不明,监管不力。
“对食品卫生安全事件的监督和追查,应建立一种健全的执法体系,对典型案件的追查不能浅尝辄止,止于个案。”金志国说,以猪肉为例,有些地方“瘦肉精尿检”如同走过场,有的“尿检”甚至用人尿冒充,每头猪花2元钱就能买到三个“合格”证明,这样的监管毫无意义。金志国建议,对问题企业“追究刑责”必须落实,不然会使法律失去惩罚的作用,让更多的问题企业逍遥法外。
金志国认为,应该通过制度和法律的手段,促进严格监管、提高执法力度,让食品安全成为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敢触碰的“高压线”。全社会也要创造支持监管机构执法监督的氛围和环境,为监管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组合拳理论
“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所有资源,应该全部整合调动起来。”金志国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青啤的发展过程中他体会到:食品企业要采用责任管理和制度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各个环节的严格监测有助于责任管理和制度管理的落实。
在产品品质上,消费者是最好的法官。作为具有百年历史、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国品牌之一,青岛啤酒远销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历了各国食品质量体系的检验,获得了全球消费者的认可,青岛啤酒出口量一直保持中国啤酒出口量首位。
针对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监测方面的机构隶属不同部门,安检人员设备相对分散、能力参差不齐、检验项目存在重叠浪费现象等现象,金志国在提案中建议:对于食品安全检验机构,要通过严格资质认定管理,提高检验效率,还要建立各类检验机构有效共享机制,实现检验数据共享;更要促进检验机构社会化,合理推进第三方检测机构建设。用他的话说:“让老百姓知道吃到嘴里的是什么,让食品安全彻底透明,才能从根上解决问题。”
“食品安全是一个需要多元解决的难题,政府、企业、消费者都在这个多元的体系中负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金志国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要依靠全社会的食品安全体系的整体发力,政府推动立法,强化执法的力度,企业把食品安全融入自己的文化和商业信仰,而消费者自身,也要敢于向无良商家宣战,只有形成组合拳,顽疾才能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