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离,还是不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5 03:23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毛尖

   今年奥斯卡老人当道,梅丽尔·斯特里普奖牌拿到手软,连她自己都说,听到我的名字,半个美国在说不。《铁娘子》真是让人说“不”的电影,不过也由此可见斯特里普在奥斯卡的根有多深。

   相比《铁娘子》,《纳德和西敏:一次离别》(又译《分居风暴》)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没有一个人说“不”。这部伊朗电影不仅刷新中东电影地平线,而且刷新小制作电影的视野。

   《纳德和西敏》的故事不复杂,牵扯出的话题却既国家又家国,宗教、法律、阶级和人情,在年轻导演法哈蒂的镜头里,通过一个中产家庭和他们雇佣的护工家庭,纪录片一样展开。电影开首,西敏和纳德面朝镜头对法官,或者说观众,陈述他们的离婚理由。西敏为了女儿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希望一家三口移居国外,护照签证都已齐备,但纳德不想走,因为不能丢下老年痴呆的父亲。

   离婚没成,西敏回娘家,纳德要工作,只好聘请护工瑞茨照顾父亲。一天,纳德提前回家,发现瑞茨不在,父亲却被绑在床上。愤怒之下,纳德在瑞茨回来后,马上辞退了她,并且把她推出了家门。没想到的是,当天瑞茨就流产了,不久纳德被告上法庭。事情的真相有些出人意料,法哈蒂做得最好的地方是,影片中的所有人物,都尽量客观地得到了表现。

   纳德工作繁忙,妻子走后,沉重的家务落在他一个人身上,父亲已经不会说话不认识自己,给父亲洗澡的时候,纳德情不自禁哭了。这种时刻,观众很同情主人公纳德。但是,面临指控,纳德对法庭撒了谎,说他不知道护工怀孕。纳德的谎言,有非常合乎人情的理由——一旦纳德坐牢,父亲和女儿谁来管呢,但最后却导向了瑞茨家的悲剧。

   瑞茨,整个故事中最值得同情的人物,更令人不胜唏嘘。瑞茨瞒着负债的丈夫出来做护工,老人小便失禁,她还要打电话问:“如果我帮他换裤子,算不算违背教义?”为了获得赔偿,她指认纳德的粗暴导致了流产,但真相是,在急急忙忙寻找走失的纳德父亲时,她让汽车给撞了。最后,纳德同意赔偿,但要她对着《古兰经》起誓她没撒谎。瑞茨崩溃了,她的丈夫也崩溃,她的小女儿像《雾中风景》中的孩子一样,在母亲凄厉的哭声中,一步迈出童年。

   相似的,纳德的妻子和瑞茨的丈夫,也各有各的委屈、心酸、不舍和自私,法哈蒂既不赞美他们,也不批评他们,而通过两家六口组织起来的故事网络则全方位地折射了一个现代伊朗的社会生态。

   上世纪九十年代,通过阿巴斯的《樱桃的滋味》和马吉蒂的《小鞋子》,伊朗电影一度成为小资热选,因为它们足够清新也足够异域,但与此同时,就像《红高粱》会让外国人跑到中国大吃一惊,熟悉阿巴斯的观众看到《纳德和西敏》也会叫一声,哇塞,原来伊朗这样的!所以,虽然“纳德和西敏”这样的题材在任何一个成熟的国家电影中,都能找到更好的表达,但这部基本靠手动摄像机拍摄的小制作却历史性地把伊朗社会的当代议题推到了影像第一排:从萨珊王朝时期开始的阶级分野,在今天,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了。

   法哈蒂给这部电影加了一个副标题,叫“一次离别”,这个离别已经被网友解读出了无数含义,小到夫妻,大到国家,再发挥也基本没有余地。不过,基于对奥斯卡历史的警惕,让人略略担心这次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会给法哈蒂本人带来一点离情别绪,而且已经有伊朗媒体就“好莱坞的腐蚀”对法哈蒂提出了警告。我想,这个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法哈蒂带着到处走的,是电影中的中产夫妻,而不是瑞茨一家,而且,电影中的纳德和西敏,在容貌上也更占优势。

   离,还是不离,这会是个问题。

   不过,来自伊朗的法哈蒂会警惕奥斯卡的吧,除了斯特里普这样的老江湖,奥斯卡人常常就被奥斯卡灭了的。而法哈蒂有一段讲话让我对他特别有好感,他说,不要把什么都推到国家审查制度上,不要把什么都推到资金头上!尊敬的有关方面,能请他来中国给咱们导演上上课吗?30万美元也可以拍十三钗啊。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