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房地产不调整中国经济不平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5 07:40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房地产不调整,中国经济不平顺;调整狠了,也会有波折。能不能有策略地调控好房地产,考验着各级政府智慧

  记者 王玉光

  对房地产领域,中央态度坚决——“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决定。说明中央政府有信心应对房地产调控可能带来的经济下滑风险,誓欲拆除“房价泡沫定时炸弹”。

  多年来,房地产对整个国民经济深度渗透,既联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又事关土地财政;即“绑架”银行,又影响股市。房地产不调整,中国经济不平顺;调整狠了,也会有波折。因此,能不能艺术地调控好房地产,使社会经济平稳地“去房地产化”,是一场形势严峻的考试。

  首要难题是如何应对投资引擎“哑火”的风险。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提高消费还有待多项改革,非短期内可以实现;外贸出口受制于国际环境的恶化,亦是不可控因素。只有投资仍可期待。而由于房地产持续调控,2011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只有1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房地产和制造业,二者在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约为60%,其中房地产占比约25.4%。

  房地产开发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作为投资的一部分,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二是房地产开发投资通过带动关联产业,对GDP增长的间接贡献;三是房地产开发投资通过拉动消费,对GDP增长提供消费贡献。从历史经验来看,如果房地产投资增速低于30%,中国GDP增长将低于8%。据专家预测,2012年,房地产投资增幅有可能继续回落至15%~20%之间。

  其次,去房地产化考验,还包括如何应对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下滑。

  在一些城市,来自房地产及关联行业的直接和间接税收占比地方财政总收入达30%~50%。这笔税收一直都是地方政府重要且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但调控使地方政府所倚重的房地产税收有较大幅度的减少。

  地方财源遭遇的更大威胁,来自于土地出让收入的锐减。2011年下半年,全国各地土地交易普遍降温,一些大城市出现土地流拍、底价成交现象。开发商出于对后市担忧和去库存化考虑,一时纷纷表示“暂停拿地”。对于一些全靠土地出让偿付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完成市政基建的地方城市而言,这无疑是釜底抽薪。

  中国房产信息集团统计,截至2011年10月底,除北京外,全国大多一二线城市土地成交金额同比降幅均超过20%。其中,上海土地成交金额930.43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四分之一;南京和长沙土地出让金近乎“腰斩”,同比降幅分别为40%和55%;西安土地出让金为28.70亿元,同比骤降71%。

  去年11月,陕西、云南、内蒙古等省区多个城市,均出现个别基础建设项目因后续资金跟不上而停工的现象。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前10月全国财政收入接近9.09万亿元,超过上年全年总和,但“受经济增速趋缓、个人所得税改革、房地产交易量增幅下降相关税收减少以及非税收入减少等因素影响”,10月份财政收入增幅继续保持回落。其中提到的“非税收入”主要就是指土地出让收入。

  此外,较大的难题是与房地产关联的就业问题。去年以来,房地产相关产业就业岗位流失现象颇为普遍。

  以房产经纪行业为例。据业内人士估算,2011年北京地区就约有1000家中介门店关闭、上万个经纪人就业岗位被压缩,行业收缩幅度创历年之最。据了解,目前全国房产经纪人从业人数已超过100万人,持续近两年的房地产调控,让该行业的就业人员减少30%以上。

  不止于此。各地房地产的停工歇业,会给原本就利润稀薄的建筑施工行业带来影响。早在几年前,全国建筑施工行业的平均利润约2%左右,到了2011年中,北京市最大的建筑施工企业平均利润跌破1%,为0.7%左右。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限贷收紧开发商的融资渠道,限购又削弱其销售回款能力,再加上通胀、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升,导致开发商拖欠工程款现象呈高发态势,其直接受影响的,主要是农民工的利益。

  正如国务院参事陈全生所言:“我们不担心房地产公司是否倒闭,而是担心1300万以农民工为主的建筑大军的就业问题。”消除这一担忧,似乎要取决于政府的调控“艺术”。同时,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正在为建筑施工企业和农民工开辟新的市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