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能以牺牲社会利益为代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7 02:28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在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微观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刘小玄看来,2004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分水岭。
她认为,在2004年以前,国企改革的大趋势是市场化,同时积极推进辅业的民营化;但在2004年之后,“以前剥离的东西,或者说计划经济的残余,现在很多又回来了”。
针对国有垄断资本的恶果,她建议,应严格限定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并主张国资委应保持中性,而不应有明显的利益倾向。
刘小玄常年从事企业理论及其经验实证研究及有关计量分析,曾以论文《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获得2005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存在垄断不容否认
《21世纪》:前不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发布了《2030年的中国》报告,其中有关国企垄断的部分,国资委对此予以否认。您认为垄断是否存在?
刘小玄:我认为,垄断确实存在的。实际上,有无数的案例可以提供证明。最明显的是山西的煤矿行业,当初山西煤矿亏损,引进很多民营企业进入,当这个行业赚钱后,又找很多借口把民营企业挤出去。这就是最典型的国进民退的案例。这里面很多东西按照市场经济来讲都是不符合规则的。如果它经营不下去,自由退出是正常的。但是现在它经营好好的,你拿所谓产业政策、所谓产业安全问题等理由非要让它退出,这实际上是政府靠行政手段来干预市场。这种情形不仅存在煤矿行业,在航空、石油行业都存在类似问题。除此之外,还有人们常说的玻璃门现象,很多行业表面上谁都可以进,但实际上民营企业看得到,但就是进不去,一进就会碰壁。
《21世纪》:根据您的研究,同是国进民退,2004年之前和2004年之后有一些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有哪些?
刘小玄:在2004年以前,国企改革的大趋势是市场化,同时积极推进民营化,许多大型国有企业把辅业全部剥离出去,这些辅业部分要实现产权清晰,不能背靠大树好乘凉。通过这种方式,政府逐步从市场里面退出来。但是2004年以后大的目标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前剥离的东西,或者说计划经济的残余,现在很多又回来了。一句话,收入的巨大差异的根源在于垄断,而不在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核心就是公平竞争,公平权利,市场放开,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只要这些前提能真正实现,那么相对于垄断来讲,其结果也必然相对公平。
严格限定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
《21世纪》:现在国有企业涉足的行业范围很广,几乎无所不入。对此应该怎么样限制?
刘小玄:一方面,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原来就有一些原则上的限定,例如要从竞争行业退出,但实际上这些限定越来越宽松。2006年1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转发了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指导意见》。根据该意见,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国资要保持“绝对控制力”,而在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建筑、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勘察设计、科技等九行业国资要保持“较强控制力”。《意见》大大拓展了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如何理解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领域集中这一原则?怎么理解经济命脉?是不是可以做扩张解释?这些都需要检讨。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多元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比如宾馆、酒店餐饮等等,这些多元化方向的扩张比比皆是。很多这些辅业都经营亏损,但它们可以拿其他赚钱的业务的钱来填补,这是典型的关联交易,很容易涉及到腐败问题。
因为,我认为,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应该通过科学论证进行严格限定。不能利用公权力和资本的结合,来使之到处扩张。
《21世纪》:您曾经主张,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资产要进行合理管理,不但要考虑分红的问题,而且要考虑其亏损问题。对此,您有什么具体改革建议?
刘小玄: 国有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负盈不负亏。现在是盈利好的时候,很多人主张分红,但是当它亏损的时候,可能要用财政的钱去填补,亏损的钱可能比分红的钱会更大。为什么国家要为你兜底呢?
因此,除了那些特殊的不得不实行垄断专营的国企外,一般经营性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就是产权清晰,自负盈亏,它们向国家交税就行了,不用分红,但要自负亏损,公平竞争。政府应把它们当作为一般企业那样对待,决不可享受特权和隐性补贴。
《21世纪》:那么如何解决国有企业与民争利的问题?
刘小玄:主要的途径是打破垄断,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抛开自然垄断不说,先要打破行政垄断。国家不应在行业准入上设置各种显性或隐形的准入门槛,给各类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的参与机会。这也涉及到政府在项目立项、招投标和银行贷款上的规范化操作,减少寻租和腐败的空间。
其次,应该取消对国有企业的一些不合理补贴和特殊政策优惠。在很多时候,国有企业享受了各种补贴,既有明补,也有暗补,这就是明显的不公平。现在通过某些表面数字往往看不出来,但实际上国有企业享受了很多优惠,比如不交或少交资源税,享受土地划拨的优惠,资本市场的圈钱待遇,以及低廉的银行贷款利率等等。此外,还有大量的借用公权力和人际关系带来的种种无形补贴。
国资委本身不应逐利
《21世纪》:你觉得国资委应该在国有企业管理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刘小玄:2003-2004年机构改革时,原来的经贸委被分拆,一部分划到了后来的发改委,另一部分变成国资委。按道理来说,它应该是中性的机构,应当行使政府的公共职能。但实际上,它具有强烈的利益倾向。
《21世纪》:说到国资委的利益倾向,那么您认为国资委是不是该追求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功能?
刘小玄:我认为,这个目标本身有错误,不能这么简单地进行界定。如果说,国有资产要保值增值,那么也应该限定在特定范围内,而不能无限扩张。毕竟,国有资本在社会当中有它特定的功能,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去行动,而不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无限地扩张其职能。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绝不能以牺牲社会利益和民众福利为代价,不能以一己之利来损害和伤害全民的长远利益。老百姓的长远利益在那里,只有市场经济才能带来真正的社会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