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两会观察:GDP调低 大学生就业会否更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6 22:26 来源: CCTV《今日观察》CCTV2《今日观察》两会特别节目:
GDP调低 大学生就业会否更难?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指出,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是77.8%,同比提高了1.2个百分点。也有人做了一个上万份的调查问卷,发现超过七成大学生工作五年之内至少跳槽两次。如今大学生简单就业已经不难,难就难在所谓高质量的就业。如何突破大学生们新的就业困境?两会代表都有怎样的一些建议?今年的“两会”当中,对于大学生就业还会提出哪些新的政策和措施?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陈伟鸿和特邀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著名财经评论员张鸿共同评论。
七成大学生,五年两次跳槽。招聘企业纷纷抱怨招人难,大学生就业形势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就业市场上的矛盾能否被化解?
三月初,在北京全国农展中心3号馆的一场大型人才招聘会上,毕业生反映随便找一份工作并不是很难,但是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好工作就不是那么容易了。一位学中医药学的姑娘在招聘会上转了一圈,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求职大学生(中医药学专业):我学的是关于中医药方面的,今天这里没有(相关职位),所以站在这儿想一会,待会回来再看看,有没有什么合适的,就回家了。
求职大学生(北京化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该说还可以吧,但是说跟专业特别对口的不是很多,沿海城市可能会多一些,北京这块毕竟属于内陆地区,可能会相对少一些。
求职大学生(河北大学学习化学专业):我们学化学的就过来看看,今天这个招聘会跟我们不太对口,我是搞技术类的,在学校一直跟老师做实验,做得挺多的,希望还是从事这方面,经验比较多。
大学生有自己的苦衷,不少招聘企业也在抱怨招聘情况不理想。
招聘负责人:咱们主要是做金融理财与保险这方面,好多人都是绕着走,都不太愿意干。
机械工程类企业招聘负责人:主要是应届生对专业学得不太精,比如我们招作图的,然后他们作图软件用得不太熟练,那么到了企业以后,不能立即上手,还需要企业很多的再培训。
李建成(海信集团人力资源部副部长):2011届的毕业生,我们收取了10万份简历,但实际上最终我们签约的学生是八百多人,其实不是现在招不到人,而是招不到合适的人。
教育部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80万人,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压力依然不容小视,可面对将近700万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军,许多企业却出现了招人难的境况,背后原因引人深思。
今年教育部出台了理工类本科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25%,高职院校至少达到50%的新政策,使企业参与高校人才质量评定和培养过程。目前,由教育部和全国工商联发起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已经牵线上百家高校和企业,通过“订单式”培养来定制人才。山东、广东等地还批准按照企业需求开办新专业。
在海信集团的空调车间,一批实习员工刚刚上岗,他们都是山东杏林科技职业学院的三年级学生,从插一个排风管、拧一个螺丝钉开始上手实践。
张晓东(杏林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师傅就是把他一些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教给你,怎么样才能省力,怎么样才能有效率。
与很多毕业生辛苦找工作不同,这些实习学生早在两年前入学的时候,就已经就业了。海信现在有1/5的员工来自和高校合作的“订单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企业投入教学设备、派出技能教师、设立奖助学金、提供实践岗位,学生毕业后定向到企业就业。
李建成(海信集团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相当于是把生产线前置放到学校里,大量减少了新员工入厂之后给企业造成的质量损失。
学生保障了就业岗位,企业得到了熟练员工,学校也满足了就业需求,三全其美。在和所有企业的“订单班”合作中,学校还始终坚持一条,虽然入学时有三方就业协议,但毕业时仍然要保证学生有重新选择的权利。
杨依廷(杏林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三者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那么我们作为学校来说,我们首先要保证学生的利益。
冯军(全国政协委员):所以我觉得只有校企合作才能真正的两边都赢,我觉得对于很多优秀的,有决心的学校来讲,我觉得应该主动跟一些优秀的中国的企业去主动合作,或者是跟一些联盟跟一些行业协会,我觉得学校也可以展开合作。
曾湘泉:大学生就业形势有根本好转 但就业质量不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从200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中国的就业形势应该说变的越来越好了,从去年的情况来看,我们做一个CIE指数的分析,整体来讲,这个竞争指数在不断地下降。从二季度以后开始就降到了1之下。那么低于1说明什么?说明现在整个就业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岗位是非常多的。但是目前的差异比较大,有些单位招大学生是比较困难的,主要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但是我们的国有大型企业、政府以及事业单位,大学生进去是比较困难的。
虽然就业现在形势有了根本好转,但是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个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和我们的经济结构有关系,比如我们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制造业,这就是产业结构本身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价值创造能力,就是我们大学生要拿的高报酬跟他的劳动生产力、价值创造能力有关系。所以我们要解决大学生的高工资,其实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要提高大学生价值创造的能力。
张鸿:企业需求和大学生求职者的需求存在错位现象
(《今日观察》评论员)
对于大学生找工作,我有一些亲身经历,有很多朋友就拜托我给孩子找个工作,但基本上我发现两边是错位的,不对等的。学生的要求一般来说是薪金要求、待遇稳定。但是对企业来说,就是你能不能干活?所以企业经常会问我一个问题,你介绍人来,他想干啥?他能干啥?他干过啥?但这些问题,我没法回答,因为那孩子基本上也不知道自己想干啥,他择业的时候,他也没有精准的定位,所以这里边就有错位。
对于企业来说,既然你什么也不会干,你也什么都没干过,那么我就不能给你那么多钱。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会觉得我受了这么多年教育,我投入的成本比较高,所以我的心理预期会高一些。这一两年,确实是大学生想要找到一个工作,不是特别难,但是很少有对上眼缘的。到了后来,从求职者角度来说,我干几年,我就是骑马找马,说不定我以后就准备跳槽了。那么这对企业来说就是,你本来也没准备在我这干长,我为啥就要给你那么多钱?
曾湘泉:经济增长速度不足以支撑大学生高质量的就业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高里面有很多原因,比如现在的教育问题,麦卡锡在2004年就说过这个问题,中国一年培养160万名的青年工程师,是美国的9倍,但是他说符合跨国公司的职能、技能和语言要求的大概是16万,就是10%,印度大概能达到25%。我们重概念、重理论、轻实际、轻操作能力问题是很突出的。特别是在教育性大学,因为研究性大学问题还不大一样,教育性大学大量的课程结果,包括功课的实习,文革前基本都要半年或者一年实习,现在很多都是参观,所以概念太多,理论太多,动手能力弱的问题比较突出。
此外,经济增长速度也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那么就业问题很难解决。现在的结构问题比总量问题更突出,因为从2004年起,我们就开始研究大学生就业,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是结构问题。从学校来讲,就是要改革,要突出实践性和能力性,要重视学生的职业指导问题。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在大学阶段,还是着重基本素质能力的培养,美国有一个素质模型讲了八项能力,它特别强调基本的阅读、写作、计算、听说这些能力。现在包括组织认知技能、成就动机等等其他的软技能,现在都是忽视的。所以光靠简单的经济增长速度的支撑是不行的,它是一个必要条件,但它不足以支撑我们大学生提高就业率,特别是保证大学生高质量的就业。
张鸿:现在调结构和增速下滑碰撞在一起增加就业压力
(《今日观察》评论员)
如果说大学生观念有一些需要调整的话,可能仅仅是沉默成本比较问题,就是上大学或者读研究生的成本很高,所以你认为你找工作收入就要很高,但是沉默成本是没法算到里面,你到市场上来,是和那些没投入成本的人一样竞争的,那部分成本将会被社会所漠视,所以这时候就要考虑你的竞争力。你的竞争力和你的投入没关系,因为高投入未必带来高产出。再有,大学生刚毕业的时候,可能拿的工资不高,但是和那些蓝领工人相比,一生的收入曲线是不一样的。
最近这些年,中国的经济一直靠投资来拉动,那么投资拉动对就业的影响不是特别大,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国家GDP的一个点能带动240万人就业。但2009年,一个点只能带动80到100万的就业,也就是说,如果带动100万,那么7.5就是能解决750万人的就业。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调结构,但是现在调结构和增速下滑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就会面临一些压力,因为结构还没有调完。
我们结构是什么?就是未来我们服务业会发展,服务业发展需要一些新的人才。这个服务业不单指我们传统吃饭的这些行业,而是高科技的一些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信息密集服务、知识密集服务等等。比如我去深圳采访那个企业,它是传统生产手机的,到最后他把那个生产这一块全包给富士康,然后他自己去做研发,去做后台的支持,这个时候,他就需要很好的大学生来帮助他,解决就业。
突破大学生就业新困局,两会代表委员献计又献策。就业和创业要怎样选择?就业模式和观念又该如何创新?
李东生(人大代表):科技创新项目,也是大学生创业能够成功的领域,特别是现在一些软件、产业的开发,这类的话,需要的资本金不大,主要是靠知识的能力,这样的话,大学生创业在这些领域里创业成功是有机会的。
严琦(全国政协委员):其实在我们餐饮行业非常希望有更多大学生参与到我们服务性行业里来,在一些第三产业中转变观念,能够沉下来的话,相信用人单位对他们也是特别呵护,而且也会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跟平台。
蔡建国(全国政协委员):比如咱们文科的学生,他要到企业去就业可能还会遇到一技之长的问题,那么就应该回炉,他再去专科学校学习一门技术。
曾湘泉:首当其冲的是岗位需求公布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从政府来讲,现在首先要做的是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流动,比如我们每年大概招多少专业的学生,毕业多少学生以及岗位的空缺数要及时的公布。我举个例子,比如法学,现在的文科中,法学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号称3%。地方法学院据说是500到600家,如果把招生人数公布出来,好多大学可能就不招了或者少招了。所以我们政府要做的不是直接干预学校,直接规定什么专业,而是你发布信息,他就会反馈回来。到现在为止,岗位需求公布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怎么帮助大学生,让他们尽快的成长。包括信息的发布,资源的支持,包括创业的教育、培训,包括职业指导等等,让他们能够把心稳定下来,看到未来的十年、二十年中他会怎么去发展。
张鸿: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上应有所为
(《今日观察》评论员)
比如做风投的都知道,创业的成功率是非常低的,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这就相当于说,他做不好一个士兵,然后你说干脆你去做将军吧,这是特别难的,但是政府在其中是可以有所为的。可是我不认同一些委员的说法,就是指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说大学生光要福利好什么的,我认为这是人的本性,我们作为大学生刚毕业的时候,也都是想找一个稳定的、福利好的、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所以在这个时候,你与其指责,你不如说我们能有一些政策的倾斜,能引导他,能让他也觉得那是一个好的选择。
张鸿:大学生就业要消除我们的户籍壁垒
(《今日观察》评论员)
大学生就业其实是一个综合工程,政府要做的是消除我们的户籍壁垒,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现在的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型,这是一个慢慢的过程。
(《今日观察》栏目播出时间:周一至周五21:55—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