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实业仅靠财政和货币政策还不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0 01:03 来源: 中国经营报朱紫云
专访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
《中国经营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怎么解读金融业支持实体经济的内涵?
阎庆民: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主要解决三方面:一是要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二是要解决中国城乡差异过大,这是实体经济最大的差距;三是要支持文化、教育等领域。这些都是金融服务业能为实体经济做直接贡献的领域。
当前我们对实体经济这个概念范畴还要进一步厘清,并不是说只有制造业才是实体经济,非制造业就不是实体经济,比如现代服务业中对产品进行信用增值、信用附加,如此一来产品附加值提高了,这种附加值反映在GDP中,也应该算是实体经济。所以实体经济(范围)的外延也在扩大,实体经济范畴的外延所考虑的因素有两方面:第一,高度重视高新技术革命带来的附加值增加;第二,高度重视在现代服务行业转移来的劳动生产率提升。这样我们的实体经济才是有质量的、可持续的。
《中国经营报》:去年以来,不少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再融资之后把所募集资金投向于理财产品以获得高收益,企业理财投资的热情高于做实业投资,这样的现象如果继续增多会不会导致实体经济“空心化”?
阎庆民:确实我们现在要防止实体经济空心化,不能偏离核心主业。偏离主业的后果一个是对新进入行业不熟悉,二是不可持续化,特别是央企偏离主业是很危险的。
要注意到今年国家有关部门把四大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监管政策相结合,以往宏观调控只是强调财政和货币政策,现在来看光靠这两个政策来调控并不够。
回归实体经济,产业政策发生了重要的作用。国家对重大的产业政策做出调整,定期披露,辅以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的鼓励,包括财税、银行、甚至资本市场等。实体经济要把民营资本吸引、引导过来,比如我们现在提倡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铁路、交通、教育、金融等领域,在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吸引相关社会资本进入相关领域,这样社会资本不至于去放高利贷。当然,要对社会资本所进入领域给予相关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否则很多社会资本进入后发现没有给什么鼓励和优惠,还不如去放高利贷,这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我们应该怎样健康引导社会资本。
本报记者朱紫云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