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陶冉两会围观】供暖南下可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1 06:0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对集中供暖这个问题,我没别的说,就两个字,支持”。9日上午,在湖北团小组讨论现场,“南方地区能否实现集中供暖?”这个话题,超出预想地引发了代表们一场热烈的专题讨论。(3月10日《武汉晚报》)

  代表发言说的是让人感觉暖心暖肺。不仅仅是反应了客观现实情况,更是贴心贴肺地传递了供暖南下的紧迫性,让长期与寒冷抗争的南方地区居民备感温暖。

  客观地看,对于中国的冬天寒冷,居住在各地区的人们是有不同差异的感受。东北的冷是“铺天盖地”,粤港的冷是“象征性的”,北京的冷是“内外有别”,南方地区的冷则是“入骨三分”。北方有暖气作伴,再冷的天气都会抵挡过去,相比之下,江南的阴冷凄清,让人度日如年般的被冬天煎熬着。

  从南北供暖的现实情况来说,冬季供暖分界线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法,但从河南安阳以南大部分地区就已经没有集中供暖的设施了,但河南还是有一部分地区尚有集中供暖的传统。而从秦岭-陇海线以南地区,就完全一律不集中供暖。根据相关资料记载,这个分界线的制定是一项约定俗成而来,几乎中国众多版本的“南北方分界线”标准之一,也是南北集中供暖的区别界限。

  随着气候变化、环境变迁,及几十年前划定的“界限”怕是早已不适应今天的百姓需求了。随着人类在经济上的增长需求加快,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也在20世纪达到了人类历史的顶峰。人类活动加剧了地球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各种恶劣天气不断侵扰着地球,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空间。事实上,中国南北方天气的变化在温室效应下越来越明显。2008年的南方特大冰冻雪灾出现,刺骨的寒冷和连日的积雪构成了当地百姓鲜明的回忆,同时也提醒了人们,集中供暖已经不再是北方“专利”,供暖如能南下,未来冬季生活在南方的人们也许会好过一些。

  面对潮湿寒冷的冬季,南方地区家庭在没有集中供暖的条件下,采取取暖方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开空调、烧电暖,但是就算24小时不间断这两种办法取暖,也不能够维持屋内的取暖温度标准,人们依旧会在室内被冻得瑟瑟发抖。

  除了取暖效果得不到保证外,南方家庭采用的“自取暖方式”对能源资源的浪费也令人揪心。空调长期运行不仅造成电能的巨大损耗,还会释放大量的破坏保护臭氧层气体,与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相悖,更与中国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念相悖。

  建议集中供暖南下,既能体现经济发展的目的以为人本是、为百姓谋福祉的改革开放的初衷,又能够从建设南方地区集中供热取暖网络中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话说回来,热捧归热捧,喜悦归喜悦,供暖南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百姓的眼里,供暖是一项大工程,在地域宽阔的南方地区,安装供暖管网需要解决的各种建设性问题千头万绪,更为关键的是,需要相关部门在能源合理利用、技术开发创新上深思熟虑,达到满足生活需求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两大主题的和谐共赢。(陶冉)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陶冉两会围观】供暖南下可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税制改革的“馒头”有望成功出锅

  解读房价挤牙膏式降价的背后

  以药补医:公立医院须回归公益性

  PM2.5时代:经济发展积极信号

  禁喝茅台是三公改革"第三步"?

  解读民资进入银行业细则的突破

  不出新招 楼市调控盼“落地”

  

  >>>【邱林说两会】<<<

  >>>【浩俊评两会】<<<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