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振峰两会观察】经济转型的机遇:别错过窗口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1 06:0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央经济工作会后,包括国外观察家在内的舆论普遍认为:2012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元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了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通篇来看,报告是围绕着两大问题展开的:一是民生,二是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贯穿全篇报告的主线,涉及篇幅较长段落的“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其实也都是为了中国经济转型服务的。

  不改革,不转型,中国发展就无法可持续,更不用奢谈机遇。

  两会劲吹“转型风”,但重要的还是抓住机遇。当下,经济危机的阴霾未散,主要发达经济体萎靡不振,欧元区更处在衰退漩涡挣扎,全球经济还在危机的焦灼与不安中。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成长的烦恼”依然与各种环境和压力交织在一起,一些旧有的改革措施已经显现出与现实的不适应,甚至成为发展的阻隔。无论是政府,还是普通公众,都持有强烈的变革共识——唯有变革,中国人才能把发展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中国经济发展方能跨越新危机。

  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指出,“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破解发展的难题,把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引向财税金融体制、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价格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以及政府改革等重点领域。”如此多项体制改革,其深度和广度也是多年少有的,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但其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中国经济要致力于稳中求进, GDP增长目标降至7.5%,其要旨在于切实进行结构转型。转型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最强音。本届政府最后一年的工作报告,主动放慢了经济增速,最重要的目的只有一个:用转型推开机遇的大门。认识“转型”,三个层面的认知是不可缺少的:

  其一,公平与正义是转型的精神灵魂,

  经济发展的目的在于民生发展,如果不强调公平正义,经济增长后的分配就是变异变味的。假如收入分配不均衡,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持续存在,特别是部分国有单位或垄断行业收入不加以规范,就会失去建设和谐社会的牢靠社会基础;如果拥有垄断地位的企业富得流油,有点甚至都自感“不好意思”,而为就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中小微企业却只能嗷嗷待哺,这种经济层次现状也是不公平、欠合理的;假如一味地强调GDP,搞强制拆迁,把农民赶上楼,其破坏的也绝不仅仅是农村的景观与生态保护,农民的立身根本也会失去,推动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其二,中国经济转型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

  建立合理、有效的中国经济增长体系,基础在于建立起成熟的市场机制,这是任何其他工具都不能取代的,政府职能的转变方向是保障成熟的市场机制的运行。

  转型在于思路和观念的转型,而其关键核心是政府的指导理念、工作服务观念的转型。

  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政府把精力用在制度、文化、法治环境、利益协调和资源配置、以及服务效率等关键要素的建设上面,相比之下,上述关键要素的建设要比基础设施、税收优惠等领域的变革要更迫切、也更有深层次的意义。

  其三,转型要“全国一盘棋”。

  有政协委员指出今年经济增长的存在“两个GDP”问题。我们看到,一个是政府报告确立的7.5%增长幅度;一个是两会召开前各地公布的各自GDP超速增长的数字,高高在上,令人望而生畏和中央形成迥异差异。上面是“稳中求进”,下面是“跨越性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可能在“两层皮”的状态下实现预期。需要做到“全国一盘棋”的统筹。

  有人比喻,中国经济在世界恶劣的大环境下还有机会,本届政府最后一年是难能可贵的“窗口期”,不能错失机遇,用转型推开机遇的大门,需要的是知行统一。(王振峰)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振峰两会观察】经济转型的机遇:别错过窗口期

  

  

  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关键词——巩固

  发展实体经济的三个关键词

  电力改革10年 需系统化方案出台

  养老金双轨制:印证改革应更深入

  三同应入土地法并惠及农民

  中国股市的“春燕”真来了吗?

  扶持小微企业应激励金融机构

  谨防欧元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禁喝茅台:呼唤预算法修正提速

  避免“水资源”成经济发展软肋

  房地产调控 “报告”字淡味浓

  

  >>>【邱林说两会】<<<

  >>>【浩俊评两会】<<<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更多
字体:

上一篇:19.3%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