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尚,锋芒之上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6 01:31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时尚界的“中国崛起”已成趋势,中国设计该以怎样的姿态迈入世界体系?
徐佳 李雪琳
如果要为21世纪挑选一些流行词,“中国崛起”无疑可以上榜。虽然专栏作家连清川曾调侃“崛起似乎成为了中国人的心理暗示,每有恰当时机,便要爆发,准确度犹如关节炎”,但当你在时装周期间走上巴黎的街头,随处都可以嗅到中国的味道时,仍会不时闪现这个概念,并迫不及待地四处求证。
早上7点在酒店大堂Check In,迎面就看到了睡眼惺忪的刘雯。到左岸闲逛,又撞见了戴着头盔、坐着摩托车赶场的何穗。T台上,也不乏各式中国元素的身影:颇具东方特色的印花外套、青花瓷图案衍生的精致刺绣,甚至是中国清朝的顶戴花翎、龙袍加身……
来自台湾的服装品牌夏姿·陈已是第九次在巴黎开秀,她的店铺位于名店林立的Saint-Honoré路,紧挨卢浮宫。创立自1962年的高级时装Cacharel(卡夏尔)聘请了中国设计师刘凌、孙大为担任其艺术总监,这还是法国奢侈品牌第一次选用土生土长的中国设计师。浓缩了法国时装工业精华的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上,出生自北京的华裔设计师殷亦晴技惊四座。此外,年轻的Masha Ma、元老级的谢锋都在这个早春有着精彩的亮相——种种现象似乎都在证明,中国力量正在时尚界全方位聚集。
“你从时尚界的外围人才如摄影师、模特身上可以慢慢看到中国力量的强大。”赫斯特集团中国总经理杨玟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说。3月6日,“ELLE巴黎风尚夜”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举行,其主题之一便是中国时尚力量的崛起。600余位嘉宾的聚集,至少在表面上见证了中国时尚的繁荣。
这样的盛况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渡法国的日本人。以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川久保玲、高田贤三以及山本宽斋为代表的日本设计师群体,通过“展现东方—融入西方—建构自我”的路径,不仅影响了法国乃至欧美时装界的审美体系,也改变了日本纺织业的国际格局。
中国会成为下一个日本吗?“中国设计师群体想要享有主流话语权,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杨玟直言,“崛起并不意味着力量有多强大,而是我们的美学正在成为普世共享的美学之一。”
丢掉中国元素
2008年,当台湾设计师王陈彩霞(王太)第一次把夏姿·陈推上巴黎时装周舞台时,其过程并不顺利。国际媒体和买手对于这个来自东方的品牌并没有显出浓厚兴趣。法国资深顾问公司建议王太,要成为国际大牌,第一件事就是要扔掉中国元素。
不久前,在夏姿·陈2012秋冬“织梦”系列的发布会上,僵硬的旗袍领和元宝袖已经消失无踪,改良的图腾配合立体的剪裁,端庄的刺绣融入欧式的性感。秀毕,王太现身谢幕,满场嘉宾热烈鼓掌。
“夏姿·陈用的中国结不是传统盘扣的结,它更复杂,给人带来视觉化的冲击。当然,丝缎是中国骨子里的东西。但Silk已经很国际化了,外国人不会觉得这是中国元素。所以夏姿·陈现在传递出来的感觉是世界性的。”坐在秀场第一排的《ELLE》中国版主编晓雪,如此点评夏姿·陈的蜕变。与王太相识20年的杨玟则感慨道:“她从台湾起家,一直希望成为文化使者,到世界舞台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但自从来到法国后,她变了,现在想得更多的是如何为世界上的女人设计服装。”
中国元素曾是中国设计师跻身海外的敲门砖。说起“中国时尚”,人们总会联想到旗袍、马褂、坎肩等。但新一代的中国时装设计师活在全球语境,受过东西方教育,希望打破这种东西之分。
“可能因为我们赶上好时候了吧。”在卡夏尔敞亮的工作室,刘凌和孙大为自信地说。32岁的刘凌来自哈尔滨,30岁的孙大为来自大连。两人于10年前赴法求学,就读巴黎高级时装工会院校,毕业后先后在Balenciaga、YSL等品牌磨炼,学习高级定制的每一道制作程序。小到纽扣锁眼的运用,大到如何把整件衣服反过来剪裁、缝纫、熨烫成片后,再翻正整身缝合,让高级女装看不到一根线头。去年底,卡夏尔聘任两人担任艺术总监的消息传出后,中国媒体如此形容:“他们成功打破法国奢侈品界从不用华人做设计总监的玻璃天顶,成就了历史性的突围。”
“我们比前辈幸运。他们靠一己之力打拼创造时尚行业,因为之前中国根本就没有时尚业。在那个时代,他们特别需要展示中国,但现在,全世界人都知道中国文化了。”刘凌说。心理上的解压无疑带来了创作上的自由度。2009年,两人共同创立了自己的品牌Belle Ninon,以融合了女装与男装风格,略带些男性化设计,以及精湛的手工与廓形得到法国时装界的认可,也最终在法版《ELLE》举办的“时装设计新锐大奖赛”上脱颖而出。
那次比赛的评审、法版《ELLE》主编瓦莱丽对他们的设计理念印象深刻。她的观点一向是时尚无界限,特别是当时尚产业正处于高度全球化的链条上,“中国设计师的作品里,加不加中国元素真的不重要。时尚最后呈现的是成衣,它面对的是全世界的女人,不管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的设计师,只要能打动人就可以。”
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矛盾与统一,始终是中国时装设计的焦点。中国设计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迈入世界体系?传统文化之美又如何向外界呈现?
“中国困惑”也许可以从邻邦日本借鉴灵感,并找寻答案。上世纪70年代,一些日本设计师凭借直观的东方风情惊艳巴黎。先锋之一的森英惠以蝴蝶为图腾,采用和服面料;高田贤三凭借印花、和服设计中的平面概念、宽大的袖口、全棉织物等,迅速抓住巴黎人的目光。崭露头角后,日本设计师却及时地从东方概念中跳脱出来。三宅一生抛开了传统和服概念,以一种时尚的视觉,创造出人体和服装的和谐之美。山本耀司则始终坚持他残缺的美学观念和不对称的设计风格,他的美学观一开始受到抵触,但最终得到巴黎时尚界的理解和追捧。
“所谓的中国元素首先应当被看作是工艺的,而非图腾的。比如对南京云锦等老东西的继承和运用原则是,设计一定要服从审美。”孙大为解释,“更重要的是逻辑思维和哲学的展示。这是我们骨子里摆脱不了的东西。”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
2006年,设计师谢锋带着服装品牌吉芬第一次走进巴黎时装周,中国设计师群体“进攻”巴黎的浪潮由此掀起。
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主席迪迪埃·戈巴克为此曾评价:“犹如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设计师和七八十年代的日本设计师登陆法国时装周后,逐渐刷新了世界时装史,吉芬此次出现在巴黎T台也具有标志性意义——中国正在向一个时装大国过渡。”
在这之前,中国是奢侈品加工大国的代名词,而不是一级市场,但情况正在起变化。不久前,世界奢侈品协会发布,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奢侈品市场年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26亿美元(尚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与豪华车),占据全球同等份额的28%。中国已成为全球占有率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光是2010年春节期间,中国人在境外消费奢侈品就累计达72亿美元。
奢侈品市场的扩容带来了“中国身份”的巨大优势。巴黎老佛爷商场设有中文导购和中文广播;中国模特军团在时装周上轮番亮相;连Chanel、Dior、Lanvin的前排也不乏中国女星的身影,即使当地媒体一时还分不清李小璐和范冰冰的面孔。
“中国时尚行业正在往上走。但我们应该思考,到底是希望做好这个行业,还是仅仅甘当消费者。”孙大为直言。
和日本人一样,在巴黎办秀的中国设计师很大程度上正是充当了中国纺织产业升级换代的先路军。“如果没有自己的国际品牌,上海、北京永远不可能变成时尚行业重镇。”王太坦言。在巴黎做秀异常昂贵,一场时装发布会的成本大约三四百万元。“一线品牌不可能不在这里做秀,即便造价不菲,那也是一个品牌应该做的事情”。
即使砸钱,效果有时并不能如意。杨玟告诉记者,巴黎的时尚圈相对封闭和完整,初入者很难进入产业的核心,需要遵循固定的工作模式。法国有四大时尚业的公关公司,新品牌一般需要提供40套样衣,交由他们做Show Room的展示。公关公司会利用媒介资源,邀请各家时装编辑过来观摩,或者安排品牌进入巴黎春天或老佛爷的春季临时柜,以便于记者发现。新品牌也不可能在法国开大店,而是要通过公关公司联络买手。
“设计师是养成的,需要一步步来,不是一个大秀就决定命运。中国的产业链还没有建立起来。”杨玟说。
法国高级时装公会中国区总监赵倩认为,时装是工业而非艺术,经营者需要把外表绚烂的无形资产转化成有形资产。反观国内品牌的巴黎之行,有时候仅仅是为了秀而秀,销售和发布往往脱节。谢锋在巴黎发布的品牌不是他在国内销售的主线Jefen,而是Jefen by Frankie,这个系列在国内没有销售。马可的Wu Yong系列纯粹是实验性质,是专为巴黎时装周而创建的品牌,可以说没有任何销售。曾参加巴黎时装周的中国品牌当中,只有夏姿·陈的经营模式比较国际化,它在巴黎的高档地段开设店铺,海外营业额和中国门店一直在增长。
“秀要表达设计师的精神,但也要依托客人来设计。风格上、概念上都要有连续性,同时不停地创新。”王太介绍自己的营销策略。但她也会抱怨在国内开店的种种困难,比方如何争取到一个一楼的好铺面,因为国内的高档商场始终更认可欧美奢侈品牌。
刘凌和孙大为也有经营上的不顺。两人为自己的品牌Belle Ninon数次回国考察。考察的结论是市场不错,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商。“设计师只是纺织产业的一个环节。设计做好了,需要有智慧的企业家扶持,这样才能带动并引导产业转型。”中国目前的服装产业是资金主导,而并非设计师主导。国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买手店,独立设计师不可能有效搭建商业零售平台,所以无法做到批量生产而降低成本,运营往往举步维艰。
“独立设计师的步子显然迈得不是很大,因为设计只是最基础的环节。面对这个新行业,我们需要成长,商业团队也需要成长。”孙大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