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企业家:朱立南的投资江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6 15:34 来源: 《中国企业家》杂志

  朱立南的“投资江湖”

  以“江湖气”聚拢团队,但又不触犯底线;用“感召力”管理项目,却又不违背规则。“半路出家”的朱立南,如何让联想投资更有范儿、有未来?

  文 | 本刊记者 秦姗

  “你觉得如果我在现场,我会抱苍井空吗?”在随口说到苍井空参加凡客诚品年会时和现场大佬拥抱的话题时,君联资本总裁朱立南主动问我们。

  “答对了,我当然会,有什么关系!”他偶带“八卦”的调侃,让气氛轻松了许多,这是朱立南希望的效果。他说自己拙于公开场合的表达,而一对一地“掏心窝子”,他擅长。

  2月16日,联想投资正式宣布更名为君联资本(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陈浩认为,在有了更清晰的远大目标后,他们需要一个更专业的品牌,君联由此而来)。发布会现场,联想投资董事长柳传志在表扬完联想投资的成绩之后,又笑着批评:朱立南领导的团队非常务实,也非常低调,我说“非常”可不是表扬。

  能让柳传志在这种场合用这种戏谑方式说话的人不太多。朱立南也承认,因为二人在气质上的某些共通之处,以及自己的随性,柳传志对他而言更像是一位兄长和朋友。近两年,同时兼任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的朱立南,已将越来越多的精力转向联想控股。虽未明示,外界仍将此默认为联想控股内部不显山露水的权力更迭。

  柳传志有器重他的理由。当年在漂亮地主持完成联想分拆之后,朱立南带着20余名联想员工,重新进入之前完全陌生的投资业务。从2001年成立到现在,联想投资已有5期基金,总规模约150亿。已经到期的一期基金回报率超过7倍,在本土VC中表现亮眼。正是以联想投资为蓝本,才带动了今天的联想控股旗下的其它投资业务。

  但也有观点认为:联想的品牌和资源对于投资业务成功的推力显而易见,朱在其中发挥多大作用,无人知晓。这遭到联想投资首席投资顾问王建庆反驳:“我不觉得,换其他很有成就的人来执掌这家公司就一定能做起来?靠联想品牌,2000年以后挂着联想名号的业务多了去了,都没做起来。”

  其实,朱立南身上有着强烈反差。今年满50岁的他,面相斯文,在投资中首先提出“富而有道”理念,并坚持某些原则,比如绝不涉足使人成瘾的网络游戏。他有着知识分子的清高,但对被冠以“知识分子”头衔唯恐避之不及,“我身上是江湖气,三教九流,楼下门口的保安我都能拍着肩膀说话。”但想发脾气的时候,他也会“眼睛一瞪,嘴一撅,大嗓门训人”。王建庆等人形容说,这两种气质在他身上倒不冲突,反而相得益彰。

  对于联想投资,朱立南的评价是:严谨、专业、努力又不失创造力。这家第一个走完基金周期的本土VC,有相当不错的业绩,当然,他们略为保守的作风也不断被人诟病。

  创业去!

  如果朱立南的人生中没有柳传志,将是另外一种快活。

  1989年,朱立南进入联想刚成立的合资公司,1993年便选择离开,自己做计算机贸易,每天中午起床,赚钱比联想时多很多,生活在很舒服的状态。

  不过,舒坦日子没过几年。1997年,柳传志给他打召回电话时,他刚刚发现了更赚钱的生意。“如果没有回联想,我现在可能是个富甲一方的土财主,有帮朋友,说起老朱来,名声不错,这多逍遥快活。”朱立南对《中国企业家》形容说。

  和柳传志孜孜以求的产业报国不同,朱立南的人生似乎更散淡。“我不觉得到处秀有多大好处,不是非得成为中国首富,也没有非要娶个明星老婆。”

  说归说,朱立南还是冲着柳传志再次回到了联想,之后步步高升,直到2000年主持联想分拆为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这次平滑的拆分让他声名大振。主导分拆后,朱立南牵头成立联想投资,经历了一段艰难时期。当时联想内部流传的段子是:跟着杨(元庆)总走,车子房子全都有;跟着郭(为)总走,大家一起遨神州;跟着朱(立南)总走,一步三回头。“不知道能走到哪里去,天天得看走对了没有。”整个团队一时心浮气躁。

  跟着朱立南的这些人,完全是信服于他的人格魅力。当时朱立南找到王建庆,问她:我要在联想里面创业,愿不愿意跟着我干?王建庆说愿意。整个过程没几分钟,她都没想过要创什么业。

  “1999年朱总管企划办,春天时他在部门内部的讲话上提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给了我很大触动。一般在企业里,像这种后台系统从来都不被重视,但朱总讲这话,突然让我意识到自己也是战场一员,而且很重要。在这一年里,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归属感都得到提升,是感觉最好的一年。”王回忆,所以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朱。

  而在这种困难时期,朱立南也从精神到思想上都再次感受到柳传志的影响和鼓舞。当时,因为柳传志对于投资也是新手,所以和朱立南的团队一起学习,参与所有的会议和项目讨论。无法从专业进行指导时,柳传志就会一再提及他总结的基本规律—“电话号码拨错了没有”。这个典故来自于柳传志的创业生活。在柳传志创业早年,火车票很紧张,为了帮助外地客户订票,就要不断拨打车站的售票电话。如果电话号码对就早晚有打通的时候,但是号码错了就会一直打不通。柳传志不断用这句话提点朱立南的新团队,是要他们从最初就时刻检查自己的方向。

  第二点是不要刻舟求剑。在联想的文化中,“复盘”是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投资项目清算都会有长长的业务报告。柳传志就会在这时提醒,总结很需要,但是在刚刚进入一个行业时,总结出来的并不一定能被当作规律运用。“现在写下来的每一个东西,只能作为对未来的提示,只有经过反复论证,才能被当作结论。”否则就是刻舟求剑。

  但事实依然很糟。投资的公司状况不断,内部会议上,没有人有足够依据判断被投企业下一步的状况,因为意见分歧而经常吵得不可开交,包括雷军等人的卓越网,即使朱立南像自己的企业一样参与其中,仍然没有起色。朱立南的压力表现为自嘲:我们本领很强啊,采购了一堆原材料!

  这时候有了新的机会。2002年左右,国企改制重组,联想有机会以低价直接介入,做更大、更好做的项目。柳传志认为这是个机会,希望联想投资考虑做后期PE投资。这是多大的诱惑?联想投资已经熬了近三年时间,久到使得包括朱立南在内都产生了自我怀疑,而眼前的机会,是快钱。

  在内部会议上,朱立南就说了三点:“第一要对得起股东,第二要对得起跟着我一起干的兄弟,第三要对得起自己的天分。”他坚决不同意在内部开展PE业务。他的坚持来自于基本判断,“做一件事,总得有个基本定位。成为什么样的人,建立什么样的能力,否则只能适得其反。”他说自己如果“不坚持什么事都会发生”。在和柳传志反复商讨之后,最终以成立弘毅投资的方式解决。

  漫长的等待在2004年结束。这一年中讯软件香港IPO,卓越出售给亚马逊。联想投资最终缓过一口气。

  另一个“江湖”

  在联想分拆之前,王建庆一直都在朱立南分管的部门,但她第一次约朱立南谈话,是联想投资刚成立那年。“我想表达的意思就是,我知道我做投资不够格。我跟着你是愿赌服输,不要因为我是老员工……”朱立南听王建庆说完,就说了一句:你放心,我这是Business。王听完,立刻释然。

  和朱立南自己提到的江湖气有关,在他有关各种活法的设想中,有几个不变的关键词:志同道合,共赢,分享。他希望有一支真正的团队。这在联想投资鲜明地体现出来:团队合作是其重要且与诸多风险投资机构不同的理念。

  朱立南讲究纪律性。在联想投资内部人看来,纪律代指的是公平。最初联想投资上下班需要打卡,但是前端投资人员的工作时间实际是不固定的,可能晚上要应酬,周末要出差,打卡对其而言并不公平,后来就改成弹性工作制。

  朱立南对自己纪律性约束还体现在他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上。当年跟随朱立南创业的有二十余人,到如今还留在联想投资的不过十二三人。其他人离开,有些被推荐到联想系其它企业,或者干脆朱立南自己掏钱送他们去读书。总之从没有人破坏过Business的应有规则。

  这种规则不仅体现在联想内部,包括对投资公司。陈年和朱立南因为在投资卓越时期的相熟,卓越之后陈年创办过我有网,因为触及投资原则,所以联想没投,等到二人再次见面时,陈年送给他自己写的一本小说,原来陈丢下公司业务回山西老家写小说去了。知情者说了句:“这是朱立南没有投他,投了他就不敢了!”

  “陈年的个性,急起来会六亲不认。他不是怕我,他和我熟,知道我根本容不得这种事。而我只是按照应有的规则去要求他。这是相互的一种承诺,我会和你直接面对面谈这个事情。这可能无形就是一种约束。”这种影响力不是权威感,而是真诚带来的相互认同。

  “他有商业感觉,但只是来自于他的直觉,并不系统。而且管理很随性,不知道整个体系结构该怎样按照有效的方式和流程去推动。”朱评价陈。

  “朱立南是个‘老狐狸’,一眼能看穿人的内心。”陈年说。每次陈年公司发展中遇到不同的状况,朱立南告诉他“要自信,也要有自知之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当时的陈年而言无异醍醐灌顶。当然,按照朱立南的性格,这些话都是在酒桌上说的。朱立南找人沟通的方式就是喝酒。为了改变陈年,他曾说每个月得找陈年喝醉一次。

  部队大院里长大的朱立南,酒量似乎不错。和人喝酒也是他的杀手锏之一。喝到酒酣耳热,是他认为沟通的最好时刻。王建庆在十余年的同事生涯中和朱立南喝过很多次酒,但她回忆2003年和朱立南喝过一次,当时是公司经营很困难的一段时间,朱立南和她讲了很多。王建庆表示,无论谈话内容是什么,谈话人都会觉得被激励。如果他说的是自己的烦恼和压力,你会认为他拿你当知己,看重你,你会珍惜;如果他说了你的问题,他有他的道理,你觉得不对又能趁着喝酒这种场合,没什么顾忌地沟通。这都是帮助。

  “你是计较失败了多分几个桌椅板凳,还是他的价值真正发现?能承受这个失败的话,就算了,不要了!很多东西就是个权衡。”朱立南说。

  “投资宝典”

  2000年时,马化腾的团队找到临时成立的联想投资筹备小组,因为看不懂,一个明星项目就被打发了、错过了。

  再复盘,朱立南觉得这是必然。“那时流程体系都没有建立,连VC的模式都搞不太明白,错过很自然。”

  朱立南和柳传志一样,都懂得抓住事情的基本规则,并带着制造业出身的严谨性。现在称之为联想投资独特优势的增值服务业务,就是在联想投资刚成立时讨论通过的。“投资怎么判断企业?我们不懂,只能看看联想的历史上交过哪些学费。”王建庆说。

  成立最初,王建庆专门带着一个小组,研究联想发展历史上不成功的案例。他们访谈了能找到的所有当事人,了解每一个细节。在弄清楚联想之后,还拜访了用友等企业,希望通过更多的问题找到共通点,最后案例做成厚厚一大本。他们希望能够从联想等企业历史的发展中寻找企业发展可能遭遇的困难和陷阱,最终形成规律。这个案例手册柳传志等人都参与过多次讨论,形成结论后再对结论进行讨论。

  这本反复推敲的案例成了联想投资的必备宝典,也成了其它VC的增值服务难以比拟的优势。联想投资提供的增值服务环节从找项目的环节就开始了。联想投资的管理顾问团队会和企业探讨问题,然后依据联想案例总结的经验进行交流,尽职调查环节会提供一份管理改进建议书给公司管理层。这样的沟通一直持续到投资后的日常管理中。

  投资科大讯飞团队时,当时的团队是学生创业。在全国做市场活动,王建庆跟着走了活动的每一站,甚至要辅导他们怎么上台讲话,什么样的嘉宾怎样迎接。“这样的增值服务不是每家都能做到的。”联想的增值服务,还包括专门的财务、管理和法律方面的横向专家平台。

  联想投资系统性打法的另外一翼是行业系统性研究。联想投资内部有不同的垂直小组,在1-2个合伙人带领下,对选定的行业做具体的投资机会分析,看行业发展趋势,然后从参与者中挑选谁有可能成为胜者。中讯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联想投资很早就把软件业务定为其投资主题,用了一年时间看遍北京、大连数十家外包企业,中讯软件让他们找到沙里淘金的快感。投资仅一年,中讯就得以登陆香港股市。

  朱立南他们通过这样的方法,找到和判断一些特别的项目,后来又用此方式相继找到了文思创新等公司。不过如今,自称把50%精力放在君联资本上的朱,已经有两三年没看过项目了,并非不喜欢,而是需要更侧重于管理和战略。

  走过10年周期之后,朱立南对于自己总结的君联资本的个性—严谨、专业、努力而不失创造力—并不满意。他希望能够悄悄打破制造业与生俱来的谨慎小心,风格更有个性和创造力,当然,“这有赖于更多新同事成为合伙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