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困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7 04:20 来源: 中国经营报作者: 彭戈 | 来源: 中国经营报
编者按/ “彩云之南”一片死气沉沉,河湖干涸,土地皴裂,草木枯死……云南已经连续三年大旱,其中2010年的旱情号称“百年一遇”。截至目前,今年的旱情还没有结束的迹象,负面影响则不断发酵——云糖大受影响,橡胶推迟割胶,工业企业停电限产等等。曲靖的预测显示,今年的干旱将给该市带来超过50亿元的工业产值减损,而云南全省的损失暂难估量。
事实上,在干旱的背后隐藏着云南经济发展诸多层面的问题。首先,作为一个水资源总量全国排在第三位的省份,云南的干旱和缺水涉及到资源调配的问题;其次,滇中城市群等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矿产、资源、电力等高耗能、高耗水的企业比较多;第三,云南没有用好作为国家战略的“桥头堡”战略。
云南未来的发展还是需要利用好面向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门户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战略支撑。
连续三年的大旱让云南的民生和经济饱受摧残。而连续数年的干旱也让云南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一显现出来。
这个以风景优美、文化多元闻名的边陲省份,在过去的多年中一直在艰难地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无论是自身的区域发展定位、水资源,还是产业转型方面,云南都必须直面重重困难的考验。
水荒危机
云南连续遭遇的干旱频度、危害性恰恰与丰富的水资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昆明城里都还正常,只是一些地段高的居民区因为水压不够,有时会分时间段停水。”在昆明市白塔路的一桩居民大院里,读报的周成先老先生没有感觉到干旱对自家生活的影响,“昆明也有半年多没有下雨了,但无论如何省城的供水政府一定会保障的。”老先生神情很笃定,头顶上刺眼的阳光从树叶间窜下来。
但就在距离昆明100公里以外的石林县,当地政府在经历长达九个月的无雨天气后,已经不得不带领当地的村民下到40米深的岩洞中找水。而在找水人群的身后,是该县已经干涸的30多座水塘和1万多亩绝收的庄稼。
“即使没有干旱因素,滇中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水资源也只能维持到2025年~2030年。缺水问题若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云南谈不上未来的发展问题。”云南财经大学教授唐嘉庚教授表示。
事实上云南不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省份。相反,云南省境内径流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多达908条,水资源总量占到全国第三,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
但云南连续遭遇的干旱频度、危害性恰恰与丰富的水资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为干旱,仅农业每年的损失就在200亿元以上。
而导致水资源大省出现大旱的关键原因在于水资源不均和独特的地形地貌所致。
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城市群构成的滇中地区集中了全省2/5的人口,1/3的粮食产量、2/3的生产总值、1/2的农业总产值、4/5的工业总产值、3/5的财政收入。“但水资源量只有全省的12%。而滇池流域,缺水程度甚至比京津唐地区都还要严重。”在云南省发改委副主任、滇中引水办主任董继理看来,水利问题是影响云南发展的一个巨大短板。
“滇中城市群是云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水资源问题不能得到解决,谈发展就是空话。”在云南省经济研究院院长段刚看来,必须要从战略高度来看待云南水荒问题。“在云南看来,不是单纯的干旱或者某个领域受灾的问题,而是涉及发展的全局性问题。怎么看待它的重要性都不过分。”
在这样的理念下,云南提出的一个根本性解决方案是“滇中引水工程”。
“滇中引水”是一个已经酝酿了50多年的设想。根据设计,该工程将从滇西北的迪庆州德钦县的金沙江一带通过大规模的引水工程,一路将水资源由西北向东南引到丽江、大理、红河、楚雄、玉溪、昆明等6个州市的30个县,涉及到国土面积3万平方公里。这项总投资达到近700亿元的引水工程,每年可为滇中地区调水34.2亿立方米,可从根本上解决滇中地区的缺水问题。
多年来云南方面屡屡向中央呼吁启动“滇中引水”。最终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得以反应,“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意义十分重大。”
对云南而言,如何迅速推动该工程立项已经成为云南省高层最为关注的事情。在去年和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云南省的两会代表也不断向中央呼吁,希望尽快启动“滇中引水”工程项目的立项。
对云南而言,水荒瓶颈若能打破,云南发展就突破了最重要的外在性制约因素。“但中央对此工程虽然支持,但也相当慎重。此前该工程就有过不少争论,现在考虑最多的是工程取水量对金沙江下游的影响。”
产业调整之难
表面的问题是缺水、缺电,而深层的问题在于云南的经济结构不合理。
在严重的干旱面前,云南所面临要解决的不仅仅是长远的水资源问题。连续三年干旱给工业所带来的严重影响,也在迫使云南省面临巨大的产业转型压力。
“持续到现在的干旱将使60%的曲靖工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云南省曲靖市工信委的人士不无忧虑地表示。作为云南省的第二大城市,曲靖是云南重要的工业大市。但严重的干旱让曲靖的企业连年饱受折磨。2011年,曲靖的工业企业就因为干旱缺水,损失了80亿元的工业产值。而今年的干旱已经造成50亿元以上的产值减损。
干旱所带来的电力供应问题也愈加显现。由于水电供应不足,云南很多地区只能以火电进行补救。在此前两年干旱中,因为电力缺乏造成的限电,让云南众多的地方政府和工业企业深感头疼。
“现在曲靖的电煤库存量只有73万吨,最多只能维持到下个月。”开年以来,曲靖工业部门人士对煤电水短缺的焦虑就没有停止过。
曲靖的情况正是云南工业企业面对大旱所遭遇困境的一个缩影。干旱所带来的电力和工业用水的紧张是近年来云南企业所面对的“常规课题”。
表面的问题是缺水、缺电,而深层的问题在于云南的经济结构不合理。
在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郭树华看来,云南省的经济结构十分单一,属于资源型结构,“靠天吃饭的现象很严重”。
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云南主要是以烟草立省。一度烟草对于云南财政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但随着分税制改革的进行,云南烟草对于地方财政的贡献值不断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云南被迫进行产业转型。资源丰富的有色金属和各类矿业资源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云南省大力发展资源型产业的弊端在随后的岁月里逐渐显现出来。
由于资源型工业企业大多是高资源、高耗能型的企业,因此,对用水用电的需求都很大。
根据昆明市工经联的一项调查显示,即使在云南工业经济最发达的昆明,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两多两少”的问题,即高资源高消耗企业多,高新技术、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少;小企业多,大中型企业少。
资源型工业结构埋下的隐患在大旱之年迅速暴露出来,依靠水资源和电力支撑的资源产业频频因为缺水缺电问题而受到严重影响,类似有色金属、磷化工等企业不得不在干旱季节停产。
迄今为止,在云南的五大产业中,烟草、矿产、电力依旧位居前列。从2004年开始,云南就不断提出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提供工业经济转型的思路。试图在生物科技、光伏、新材料等高科技绿色产业领域进行突破,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依然属于起步阶段”,对云南经济要起到强力支撑还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经济结构,要调整起来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郭树华认为,云南省在这方面的压力比别的省份还要大一些。在郭树华看来,资源型产业的转型问题将是云南省在未来需要持续深入考虑的问题。
“桥头堡”的机遇和隐忧
“云南打造桥头堡,不管是在区位、资源和成本方面都有很大的比较优势,但关键得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
2011年,云南收获了一个重要的政策蛋糕:国务院正式出台了支持云南加速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这也标志着自2009年国家提出的对云南桥头堡建设的部署进入了全面实施的阶段。对此,云南省省委书记秦光荣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不无兴奋地表示,“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对云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桥头堡战略”进入国家战略对云南而言意义非凡。这是国家从战略层面综合考虑,对云南的一个最新定位。在此前很长的时间里,云南一直都在低头摸索,寻找自身在中国经济发展版图上的位置。
云南虽然地处边疆,但从地图上可以看到,云南正处在泛珠三角经济圈和东盟自贸区之间的结合点上,同时还比邻缅甸、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南亚各国。这样的区位优势使得云南很早就开始考虑如何利用自身的地理区位优势来促进发展。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亚洲开发银行就提出过GMS战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构想。其构想的核心是围绕湄公河,由亚洲发展银行牵头,中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这6个澜沧江—湄公河沿岸的国家共同参与的一个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通过加强次区域国家的联系,提高次区域的竞争力,实现次区域的一体化,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云南当时想借助GSM战略,将云南打造成为面向东南亚和南亚的进出口加工基地。但是云南与近邻国家边贸互补性差的现实让云南这一设想最终难以落实。其后,在长达十多年的GSM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云南在GSM合作中地位和实际利益并不大。这也促使云南此后将聚焦的重点放到了泛珠地区合作的轨道上来,希望通过产业转移,将泛珠三角地区的经济活力带入云南。现实的困难和摇摆的区域战略定位让云南发展地处沿边,但“优而无势”,难以带来想象中的收获。相反,广东和广西在对东南亚的合作和进出口贸易上占据了优势地位。
“随着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云南GSM合作中的作用和地位都会大大增加。”云南经济研究院院长段钢表示,桥头堡战略给予了云南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国家战略,云南前所未有地从以前作为‘口袋底’的边疆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在段钢看来,云南以前一直是埋头苦干,但并没有同整个国家的战略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现在则是从更大的版图上来看待云南的战略定位。”
“云南打造桥头堡,不管是在区位、资源和成本方面都有很大的比较优势,但关键得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段钢认为,这是建设桥头堡过程中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
在他看来,产业支撑有两条路径可走,一是在现有基础上完成传统产业的升级,其次是依托区位和资源的优势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没有一个区域性的产业中心来支撑,桥头堡战略就无法完成。”而无论是传统产业的升级,还是战略新兴产业的打造,从云南相对单一的产业结构而言,都需要时间来实现。
“如果建立不起相应的产业体系,一个可能的隐忧就是桥头堡建设中,云南就会单纯作为一个经济过道。一个简单的‘通道经济’是实现不了云南经济跨越发展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的。”段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