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7 05:57 来源: 经济日报3月14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闭幕大会。经过表决,大会高票批准了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热烈的掌声在人民大会堂响起。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认真审议讨论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他们认为,报告充分体现了“十二五”主题主线的要求,客观讲述成绩,清醒认识问题,科学判断形势,明确发展任务,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是一个实事求是、催人奋进的报告。
从起草到修改,从审议到通过,《政府工作报告》的诞生,是一个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反映民意、凝聚民心的过程。约1.86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向世界传递出全国各族人民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锐意进取、科学发展的坚强决心。
“要坦诚负责地回应社会关切,把重点问题讲深、讲实、讲透,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办法,使人民群众看到希望”
科学总结2011年的工作成绩,同时准确判断2012年国内外形势,提出当年的目标任务,起草一份凝聚共识、增强信心、兼顾当前和长远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亿万人民的殷切期盼,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
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明确提出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大政方针、主要任务。会议强调,推动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这为《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工作明确了指导思想。
2011年11月18日,以国务院研究室同志为主,邀请有关部门和地方同志、专家参加的《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正式成立,比往年提前了半个月。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工作,是在温家宝总理主持下进行的。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对报告的框架结构、重点内容和表述方法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温家宝着重强调,要进行深入研究,力求把重点问题讲深、讲实、讲透。他说:“对形势的复杂性和有利条件都要分析透彻,讲清楚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特别是对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办法,使人民群众看到希望。”
他还就进一步改进文风提出了要求。“总结工作简明扼要,部署工作详略得当。不讲空话、套话,努力做到文风朴实、行文简洁、语言生动,使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能管用。”
起草组认真学习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学习了温家宝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其他重要讲话,学习了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在认真学习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开展了起草工作。
在讨论稿形成过程中,温家宝总理多次全文修改报告,对进一步完善报告提出了重要意见。起草组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意见反复认真修改。
一次次讨论、一次次推敲、一次次修改……起草组办公室常常灯火彻夜长明。
2012年1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讨论稿。起草组根据会议讨论的意见进行修改,形成了提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送审稿。
1月12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送审稿。起草组按照常委领导同志的意见作了进一步修改。1月中旬,形成了《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
“要认真听取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意见,使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实事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
最能评价政府工作好坏的是群众,最能体现政府工作情况的在基层。
1月31日,国务院召开全体会议,决定将《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发送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党政军群各部门征求意见。
温家宝总理强调,《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态度要诚恳、范围要广泛、方式要创新,更多深入农村、企业和城市社区,认真听取社会各界和广大基层群众意见,使决策更加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写好报告不是目的,按照人民期盼和要求的方向去做,让人民满意,才是根本目的。
2月6日至10日,温家宝在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5次座谈会,分别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学者,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界代表,企业界代表和基层群众代表的意见。
“政府工作的好坏要由人民来判断。”温家宝在座谈会上强调,“政府工作报告形成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发扬民主的过程、倾听群众意见的过程。对政府工作了解感触最深的是人民群众,因为政府许多工作直接涉及他们的利益和要求。”
在这些座谈会上,温家宝认真记录,一一回应,或介绍情况,或回答问题,座谈会互动交流,气氛活跃。座谈会上的意见和建议,在修改后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了更加充分反映和体现。
坦诚相见的意见、畅所欲言的建议,如涓涓细流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寄托着人民对国家富强的祝愿、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起草组共收到修改意见和建议数百条,其中不少被直接吸收到《政府工作报告》中。
2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国务院拟提请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
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3月5日上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站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的讲台上,庄重地宣读了这份经过反复修改的报告。
两个多小时中,大礼堂里掌声阵阵,传递出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期望。
“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我们要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政府工作报告》的承诺,传递着信心和力量。
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对修改完善报告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这是一份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报告: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既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报告突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工作重点。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方式、调结构,这是当务之急,也是刻不容缓。”全国人大代表、青岛港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说,今年调整经济增速,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
这是一份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报告: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民有所呼,政府有所应。
“《政府工作报告》不仅体现了民生情怀,还体现了时代赋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说,“报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为了全面改善民生。”
这是一份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的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一词出现了70余次,涉及财税金融体制、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价格、收入分配、事业单位改革和政府改革等六大方面,都是改革攻坚的重点和难点。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条件,而且形势也要求我们加快改革步伐,必须下决心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总经理曹培玺说,“报告提出的6项改革任务,明确了下一步的改革目标。”
《政府工作报告》也引起了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
一些国际媒体认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定增长、保障民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今年两会的重点。
法国《欧洲时报》刊登文章说,今年两会的改革强音向世界诠释出改革的要义,中国的改革之路是和平崛起的发展之路,对全新环境下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不同制度国家都深具启迪意义。
两会期间,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赴各代表团、各界别,认真听取代表、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同他们就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进行讨论。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紧扣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各部门负责人以及报告起草组工作人员,也到各个代表团、各界别,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
大会闭幕前夕,根据代表审议和委员讨论提出的意见建议,国务院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反复推敲和认真修改。共修改19处,其中比较重要的修改有9处。
——在“深化农村改革”一段,在“推进国有农场、林场体制改革”一句后面,加上“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体现了对农村改革的全面要求;
——将“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一句,改为“防止太阳能、风电设备制造能力的盲目扩张”,使表述更为准确,有利于引导太阳能、风电产业健康发展。
——将“加强校车安全管理”改为“加强校车和校园安全管理”,以更好地回应家长和社会的期待,确保孩子们的人身安全。
……
2012年的春天,绽放着新的希望。这份凝结着人民共识的报告,描绘了美好生活的愿景。人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文/新华社记者 车玉明 齐中熙 于文静
(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