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嵘:相信公平公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9 11:44 来源: 《绿公司》杂志于建嵘不只是批评者和呼吁者,而是愿意并善于将自己的想法和努力付诸于行动的“另类知识分子”,他相信宪政建设实现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是稳定的前提,中国老百姓人心向善的文化性格是社会中“柔性稳定”的基础
文│本刊记者 袁建胜
2011年,一个夏日的午后,昨天夜间的大雨让北京的交通几近瘫痪,倒也将暑气一扫而光,北大校园里这间古色古香的教室,窗外一丛细细的翠竹晃动身姿,小心翼翼地将城市的喧嚣隔绝于外。
“太热了!”一个皮肤白皙的中年男人站在门口,将已经粘乎乎一团的面巾纸使劲摁在脸上。他身后,一群人争先恐后的挤进门,一边抱怨着天气和空调,一边手脚忙乱的冲咖啡、吃水果,大声的呼吸偶尔伴着点滴的西瓜汁,从嘴里喷薄而出。
这是一个某市基层政法干部组成的培训班,正准备听中国社科院教授于建嵘的讲座,他刚刚整理好讲台上的电脑。为了这次课,于建嵘前一天刚从重庆赶回北京,讲完又要立即赶往火车站。
于建嵘个子不高,黑黝黝的脸上满是风尘之气,大大的眼镜后面藏着一双锐利的小眼睛,仿佛能直视你的内心。他是一个很随和的人,即使初次见面,他也会高高的举起右手,大声说:嘿,你好!像是多年未见的老朋友。
于建嵘是一个“复杂”的人。
第一个“复杂”是他的经历。文革时,曾是地下党员的父亲被“打倒在地”,在老家湖南祁东县城被批斗,母亲带着他们兄弟姐妹4人被下放到几百里外的永州农村,途中丢了户口,没有粮油供应,9年后才得以恢复。小学第一天,他就被“根正苗红”的班长指挥同学赶出教室。
1977年父亲平反,他考上了湖南师范学院,毕业到《衡阳日报》写了一年多社论就辞职当了律师,靠给别人打官司攒了12000元,相当于别人20年的工资。后来闯海南,挣到200多万时,他不干了,买了辆车云游全国,寻访人生的意义。1997年,他考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徐勇的博士研究生,跨界开始了学者生涯。此时的于建嵘早已衣食无忧,但在于建嵘心中,童年苦难的根源是他挥之不去的思索命题。
第二个复杂是他与学界之间紧张的关系。博士研究生第二年,他就被导师“轰”出了学校,要求他去做田野调查。他只身一人沿着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路线,依次走过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5县农村,前后历时20个月,写出博士论文《岳村政治》,震动了学术界。自此,他便走上了一条与普通学者截然不同、与底层紧密相连的学术道路。
比起同行,于建嵘更喜欢和老百姓打交道,他买一辆SUV,为的是方便看人“打架”,在一片混乱的群体性事件中,总是有他的身影。他在北京郊区的小院里,门口络绎不绝的是找他倾诉冤屈的上访群众,他有专门的“仓库”,专门来装这些人提供的资料。在国家信访局的会议上,他毫不客气地指出信访制度的弊病,建议彻底改革乃至取消,被该局研究室主任指斥为“思想意识有问题”,他不在乎,虽然早已知道结果,但他就是要去。
第三个“复杂”,是官员们对他“又恨又爱”的情感。官员们恨他,因为他总是讲实话。2010年11月,他在江西万载县给干部讲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中午饭局上,听完课很不高兴的县委书记怒斥:要不是我们这些官员们这么干,你们知识分子吃什么?他听罢拂袖离席。这次在北大讲课,当PPT出现触目惊心的群体性事件案例时,于建嵘说,你们自己看吧。伴随着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呼喊,即使屏幕挂的并不低,后排的官员们还是不由自主的起立,不知是因为认真,还是因为惊恐。
即使如此,他的讲课日程还是安排得很满,一年有几百场,对象大多是基层干部,这些官员喜欢他,愿意听他讲课,原因还是他讲实话。在给公安局长讲课时,他说:“你们把信访公民拘留、劳教、判刑、送精神病医院,会有报应的。”却有人起立为他鼓掌。他还提醒官员:搞拆迁的时候(你们)别冲在最前面,死了白死,还得挨全国网友的骂,追认个烈士都得偷偷摸摸。
讲这些课有用吗?于建嵘自己心里也没底,他半开玩笑地说:吓唬吓唬他们也好。有一次,他讲完拆迁,有个干部马上打电话,立即叫停当地的拆迁工作。——对于那些“爱”他的官员们来讲,听他的课至少意味着一种警示:把事情搞砸,绝对不是当权者们乐于看到的。
于建嵘又是一个简单的人。
在一次闲聊中,当记者提到于建嵘,一位南京的社会学家立即应答:对,他是一个湖南人。这是一个简历式的描述,却被这位同行当作评价于建嵘的第一选择,仿佛要说明些什么。与其说身在现场、口吐真话,做事较真,脾气执拗是湖南人的特有性格,不如说这是理想主义行动者的共同特征。
来自底层,又重归底层,于建嵘看到的是数万警民冲突的混乱,和社会不公的体制性因素,但他仍然相信,即使“威权体制下的刚性稳定”非常脆弱,只要社会守住底线,动乱就不会发生。
2011年1月,继同乡、凤凰周刊记者邓飞的微博(http://weibo.com)打拐行动之后,他在新浪微博发起“@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该微博仅开通10天时间,便吸引了57万多博友的关注。
2011年6月,郭美美事件给“官方公益”公信力的“破坏”影响深远,但对于建嵘从事的民间公益却毫无影响,已经持续数月的“@随手送书下乡”活动依然热度不减。12月1日,他又发起“@随手街头救助”上访人员,短短40小时,即募得善款近30万元。12月13日,他与搜狐合作建立“搜狐微博随手公益平台”,获得包括张朝阳个人和搜狐提供的首笔善款200万元。
于建嵘不只是批评者和呼吁者,而是愿意并善于将自己的想法和努力付诸于行动的“另类知识分子”,他指出问题的症结来刺激管理者们的改革意识,利用微博进行公益活动唤醒民众和企业的责任与参与感。他相信,宪政建设实现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是稳定的前提,而老百姓人心向善的文化性格是社会中“柔性稳定”的基础,社会稳定依赖于每一个愿意付出而不是贪婪索取的社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