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当教授伯乐与良马不可兼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1 13:39 来源: 中国经营网两种似曾相识的人才选拔标准,都是一切向学问能力看齐,不硬性的设定人才选拔的条条框框。
20日,中南大学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校长张尧学宣布,破格聘任攻克国际数学难题的在校学生刘路为中南大学正教授级研究员。今年22岁的刘路成为我国目前最年轻的正教授级研究员。
相比较于最年轻的市长;最年轻的厅级干部等这类新闻。笔者比较看好这一则使人振奋的消息,因为至少这是一个人才而不是一个有背景的什么二代被选拔出来了。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国内的特殊优秀人才通常是在在国外获得认可之后回到国内才会得到认同?这就好比出口转内销似的人才镀金,无论其人在国内怎样优秀都不会得到青睐,而只有被赋予了这一层光环才能得到国人目光的垂涎。
可以看出国内院校缺乏识别特殊优秀人才的途径,从而埋没了很多年轻而优秀的专业人才。
这样的人才选拔出来实为不易,然而作为年轻教授这个23岁的本科生实在太过于年轻了,以至于成为了全国之最。然而对于大多数少见多怪的当代中国人来说,本科生当教授的事情似乎已经很遥远了遥远到已经没有人记得了。
这让笔者回想起民国时期,在那时的大学似乎不乏年轻教授、讲师,上岗也并不需要政治考核、审批、评定职称,更值得注意的是无数自学成才的名家同样可以在学校里任教;比如当时仅23岁的梁漱溟先生就被北大校长蔡元培任命为学校哲学系讲师。而所有教授的晋升主要由学校决定,主管部门只负责审批。所以当时任命只看重能力而不设定任何门槛。这也就使得二十余岁的年轻教授大有其人,如胡适、朱自清、钱钟韩、钱钟书、华罗庚等。其中民国最年轻的教授为22岁(叶公超)年龄跟中南大学破格录取正教授级研究员刘路成的一样,可谓少年得志。
另外,对待严重偏科的学生可以破格录取。比如五四之前,胡适破格录取了数学零分而作文满分的罗家伦。后来罗家伦掌清华后又录取了同样严重偏科的钱钟书(英文满分、数学15分)。这也使得注重专业能力不拘一格的录取方式成为了惯例,从而尽可能的使得优秀的人才不被埋没。
两种似曾相识的人才选拔标准,都是一切向学问能力看齐,不硬性的设定人才选拔的条条框框。但是不能忽略的条件是,我们存在这样的人才的同时同样具有有敢于破格任用和选拔人才的伯乐。对此张尧学校长的这一决定令人敬佩。
两种似曾相识的人才选拔标准,都是一切向学问能力看齐,不硬性的设定人才选拔的条条框框。
本科生当教授在中国算是新鲜事了,毕竟是在学术上给予认同也在给社会一个信号,只要能力得到认可本科生也可以被聘用成为教授。可以看出中南大学的这一举措使得其知名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开放、不拘一格用人才制度成为这所学校的标签。
张培隆 中国经营网专栏作者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