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亿学生营养餐资金防生虫: 专家建议学生家长可参与监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2 03:52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马晖
“今年是学生营养改善的关键一年!”一直在勉力推进营养午餐政策建议及推广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如是说。
去年10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拨款160亿用于改进贫苦地区儿童的营养问题。如何使中央政府的这一政策顺利落地,让农村贫困儿童真正受益?如何建立一种有效的工作机制,花好和管好这笔钱,防止“跑冒滴漏”?
日前,一份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完成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项目调研报告》(下文简称“调研报告”)出炉。调研报告建议,政府在提供营养午餐经费时需考虑相应的“延伸”,比如需增设营养午餐计划的配套资金,补足农村教师,解决食堂工作人员编制。与之同时,还要吸纳社会各方力量来推进资金使用的监管。
钱够不够?
此前,中央政府推出了专项计划,每年拨款160多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全国680个县(市)、约260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其实,国家去年出台了两项政策,都是跟农村孩子营养有关。”卢迈介绍,其中一项就是前文所提及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这项计划此前一直在宁夏地区开展试验,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之后,决策层决定今年春季全面铺开,其所覆盖面是所有连片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覆盖面由原来的1100万名学生扩大到2600万名学生。
另一项类似政策,则是农村寄宿制学校贫困学生生活补助。中央政府为此投入了74亿元的资金,按照1:1的资金配套要求,地方政府亦应补助74亿元,使得该政策的资金总盘子达到140亿元,主要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中学生的早餐、晚餐、交通以及其他生活费用。
对于各地正在推进的营养餐项目,调查报告显示很多实施学校都面临缺乏配套资金和食堂人员这一共同的困境。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所长王名介绍了他所见到的广西马山县东七村小学实施免费午餐工程时所遭遇到的难题:
虽然地方政府从财政预算中拨款为当地的寄宿制学校建了厨房,但由于没有聘请食堂工作人员的经费,学校只能从7名老师中每天抽出2位教师临时承担“大师傅”的角色,为全校100多师生做饭。再加上没有水、电费的预算,要使厨房运行,只能从本就捉襟见肘的学校行政经费里往外挤。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调研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在提供营养午餐经费时需考虑相应的“延伸”,比如需增设营养午餐计划的配套资金,补足农村教师,解决食堂工作人员编制。
“会不会生虫”?
相对于钱够不够的问题,这笔钱能不能都花在孩子身上,避免在各种环节中“跑冒滴漏”,更为大众所关注。
“免费午餐的钱有了,孩子们也端上了饭碗,但是会不会生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如是说。
据上述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国内实行的营养改善项目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由政府主导的营养改善项目;第二部分是非政府主导的,也就是民间参与的营养改善项目。
“从目前来看,政府免费午餐主要是成立项目小组,来自各个部门,比如卫生局、财政局、教育局等,效果不好,监管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只是偶尔教育局配合相关部门抽查一下。这种监管机制不是特别好。”调研报告课题组成员刘胡权如是说。
“160亿元的款项就应专款专用公开运作,目前每天每个学校公示恐怕难做到,但应该推进试点,毕竟公开化是好事情,爱心人士也可以帮政府一把。”全国人大代表、民进贵州省委副主委郭子仪如是说。
其实,目前正在实施中的湖北“鹤峰模式”、广西“马山模式”,由于在监督模式上引入包括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在内的外部监督力量,并通过建立以“微博(http://weibo.com)”为媒介的财务公开机制,在保障经费使用方面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教授进一步建议,应该在两个层面来加强外部监督:一个是在学校层面上建立由家长、退休教师等参与的“伙食委员会”,共同管理项目的伙食或者账目;第二个是借助地方化的力量,由当地县委、团委、政协、两会代表、关工委、老教师协会等参与,作为外部力量进行评估、检查、监督免费午餐的实施。
对于上述建议,有参加全国两会的教育主管部门官员表示了认同。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涂文涛表示。他强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加强对资金的使用规划,对资金发放、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督必要时“可邀请家长或社会人士参与”。
王名建议:在资金落地和项目执行上,应充分利用网络、视频、微博等新媒体进行社会监督,让媒体和新媒体成为公益项目社会监督的主渠道,建立及时、透明的经费和政策实施情况等有效信息披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