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陈逢干:慈善是有心人的专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2 16:24 来源: 《浙商》

  “慈善不是有钱人的专利,而是有心人的专利。企业家做慈善,更需用心,才能创新慈善模式,使慈善事业可持续化。”

  文 │ 本刊记者  王文正    摄 │ 鲁统磊

  一个“心”字形的红色标识下面,“慈善”两个大字显得异常醒目。它的右下角,才是小了两个字号的自己的名字。这个以“慈善”为名片,将自己的名字紧紧地与“慈善”两字联系到一起的,就是浙江天台人、宁夏石嘴山市大榆树沟煤炭产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逢干。

  2011年4月26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陈逢干第六次站上了中国慈善排行榜“中国十大慈善家”的领奖台。从2006年第一次获此殊荣之后,六年来,他曾先后与黄如论、李书福、杨卓舒、王健林、牛根生、陈光标、丁磊等知名商人一同站在这个领奖台上。但不论身边走马灯般更换的比肩者是谁,只有陈逢干,是唯一一位连续六次获此殊荣的慈善家。

  然而,当《浙商》记者翻阅历届“中国慈善排行榜”慈善家的捐赠排名时却发现,在捐款总额上,陈逢干从来没有进入过前十名:2005年名列第108位,2006年名列第55位,2008年名列第24位,2009年名列第34位——“成绩”最好的一次是2007年,进入前20名,但也仅位居第16位。

  那么,陈逢干凭什么成为唯一一位连续六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慈善家”的人物?

  答案就在它名片上方那个红色“心”字形标识上。陈逢干对这个标识的解释是:“慈善不是有钱人的专利,而是有心人的专利。企业家做慈善,更需用心,才能创新慈善模式,使慈善事业可持续化。”

  传承慈善:零差率医药公司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2011年初,天台医药有限公司之所以能成为浙江省台州市第一批医药行业的“公益性企业”,正是在于采取了一种“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慈善经营模式:为减轻百姓的药费负担,对统一配备基本目录中的药品,也就是老百姓的常用药,实行“零差率”销售,全部按购进价销售给百姓,并接受卫生部门的监督。

  提出这一经营模式的,是天台医药公司总经理、陈逢干的儿子陈林峰。2010年夏天,当陈林峰向父亲提出这一经营模式时,陈逢干从心底里喜欢。不过,作为企业家,他还是问了儿子一句:“医药公司是企业不是慈善机构,零差率销售如何维持公司的运转,能维持下去吗?”陈林峰回答道:“‘零差率’也不是不赚钱,公司的利润主要通过二类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参类等高档补品获得。这其实跟您在宁夏搞的那个养老院的模式有点像……”

  陈林峰没说完,陈逢干就笑了。儿子能够意识到将慈善理念引入企业经营,虽说自己离退休尚远,但慈善事业有了“接班人”,能不高兴吗?

  三州乡是天台县一个偏远山乡,牌门村是该乡最大的村落。这个村要建一个文化活动室,村干部找过陈逢干,请求帮助。陈逢干恰好有事在身,就让儿子陈林峰去操办这事。2009年3月,陈林峰从银行里取了3万元就开车去了三州乡。还没到牌门村,陈林峰远远地就望见许多人站在村口的牌坊前迎接。车一停下,村干部们迎上前去,热情地将他迎到村口的祠堂,又是沏茶又是敬烟……临走时,村里一位老人将自己新炒的茶叶,硬塞在陈林峰的手上。陈林峰几次推却都没能成功。车子渐渐离开牌门村,陈林峰回头望了一眼,村里人仍然站在村口的石牌坊前目送着他。

  这时的陈林峰清楚地意识到,村民们之所以把他敬为上宾,是因为他是慈善家陈逢干的儿子,是因为父亲的爱心使他受到人们的尊敬——那么自己呢?多少年后,自己的儿子是否会因为自己受到别人的尊敬?陈林峰这样想着经营的医药公司,想着自己的父亲,终于探索出了“零差率”的经营模式。

  输血式慈善:大学生助学基金会

  如果一定要给陈逢干的慈善生涯竖一个里程碑的话,那就是2005年4月15日。这一天,陈逢干一生都会铭记在心,那是宁夏陈逢干大学生助学基金会成立的日子。

  在成立大会上,陈逢干的发言朴实而真诚:“中国有句老话叫‘饮水思源’,自己先富起来,理当回报国家,回报社会。”这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宁夏大学生助学基金会,是国务院2004年6月开始颁布实施《基金会管理条例》以来,宁夏登记注册的第一个地方性基金会,由民营企业家捐资设立的第一个非公募基金会,也是第一家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公益性组织,开创了民营企业家创办基金会的先河。陈逢干也创下了宁夏历史上份额最大的个人捐赠。

  1911年,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创立了“纽约卡内基基金会”,奠定了现代慈善事业的基础,但那是商业化运作的基金会。而宁夏陈逢干大学生助学基金会,纯粹是投入、输血的方式。

  这一年,陈逢干出资250万元,他的另一伙伴出资50万元。从第二年开始,该基金会每年的300万元,均由陈逢干一人出资。

  那么,陈逢干为何要成立这样一个基金会?这还要从一封信说起。

  2004年夏天,在宁夏打拼的浙商陈逢干,突然收到一封宁夏盐池县第二中学的来信,信的上方盖有教育局、乡政府、村委会、盐池中学等五六个印章,反映的是盐池二中一名叫黄浪涛的毕业生,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专业,成为盐池县建国以来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可是,由于黄浪涛家境贫寒,奶奶年迈,母亲多病,妹妹上高中,全家生活仅靠做临时工的父亲来维持,而父亲的收入,每月只有400元。

  读到来信,陈逢干立即回信,承诺每年资助他15000元,保证他读完大学,如果他能考上研究生,他还将继续……有了陈逢干的资助,黄浪涛终于圆了他的大学梦。

  这一年春节前,黄浪涛和父亲一起,赶着一只羊,拎着一桶胡麻油找到陈逢干的家,用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好心人的感谢。

  进入清华大学的黄浪涛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发奋努力,成绩跃居全系第一名,并担任了系团支书记。2008年8月,作为清华大学保送生,他被公派到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黄浪涛命运的改变,令陈逢干认识到了自己资助大学生的意义和价值,直接促成了“宁夏陈逢干大学生助学基金会”的成立。2005年,该基金会成立后当年,宁夏就有600名本科生、250名专科生,以及10名高分生(宁夏高考文、理科前5名)共860名贫困大学生得到资助,成为宁夏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助学活动。

  此后,该基金会每年按期发放助学基金。截至2011年,基金会共发放助学金2140万元,受助学生达到6100多人。

  造血式慈善:大武口敬老院

  “假如有一天我去扫大街,我相信会是最出色的环卫工人;如果我去守大门,我相信会是责任感最强的门卫。”陈逢干开玩笑地对《浙商》记者说,他之所以如此自信,在于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会用心、动脑筋。“当年在生产队当农民时,我是全队工分最多的人。”

  2007年,陈逢干第二次获得“中国十大慈善家”称号后,已经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大学生助学基金会了:除了做大自己的企业,用更多的钱做慈善,他认为自己还必须有新的慈善项目。然而,每年投入300万元的助学基金会是一个纯粹“输血式”的慈善项目,万一企业遇到困难,这基金会还能运转下去吗?慈善事业要可持续发展下去,这种纯输血的模式必须得到改变:用企业经营的手段去经营一个慈善项目,变输血式为造血式!

  2007年8月,陈逢干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合作开始建设“宁夏大武口逢干老年公寓”,这个预算总投资2100万元的建设项目,正是陈逢干“造血式”慈善项目的开始。

  在陈逢干的构想中,这是一家非赢利性敬老院,配备餐厅、活动室、健身房、医疗室、接待室、卧室等,可提供240名老人同时入住。公寓建成后,将成为宁夏首家民办公助的福利敬老院。敬老院有两部分老人:一部分免费供养,对象是大武口区内的孤寡老人;另一部分是收费供养,对有经济条件、有子女而无法照顾的老人,收取一定的费用,以这一部分收入保证敬老院的生存、运转和发展。

  陈逢干将企业经营的理念,引入福利敬老院经营。既然是“造血式”慈善,就必须靠敬老院自己养活自己,来维持整体运转。

  三年后,他的儿子陈林峰将这一模式引进了自己掌管的天台医药有限公司,成为台州首批医药行业的“公益性企业”。

  “一个企业家仅通过捐钱参与慈善事业,力量还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更应该发挥企业家自身的资源、智慧和经验,让慈善增值,再反哺慈善,才能使慈善可持续发展。”谈到这家老年公寓,陈逢干这样说。

  向慈善输血:两个制衣公司

  “大学生助学基金会”是“输血式”慈善,那么,谁又向慈善“输血”呢?有没有一种企业,既能为当地解决就业,为百姓创造致富门路,又能创造利润,用企业所得的利润去做慈善?

  2009年6月,陈逢干投资5450万元,在宁夏石嘴山市成立了陈逢干制衣有限公司。这家年产100万套校服、劳保服的服装公司,看起来与别的服装公司没什么两样。但在开工仪式上,陈逢干却郑重地向众人宣布:陈逢干制衣有限公司每年将拿出50%的利润,投入当地的教育事业,为即将开设的“宁夏陈逢干教育基金会”提供资金来源。同时服装公司也为宁夏贫困地区兴建希望小学,让更多的贫困孩子走进校门。

  陈逢干制衣有限公司为陈逢干做大慈善事业开掘了一股新的源泉,这是他继大武口敬老院之后的又一慈善手笔。这一模式的发掘,令陈逢干激动不已,他快马加鞭,加快复制。一个月后,在距大武口100公里外的青铜峡市,陈逢干的另一家制衣公司——宁夏曙源制衣有限公司又成立了。陈逢干宣布:曙源制衣作为宁夏陈逢干大学生助学基金会的经济实体,所获得的企业利润,全部用于慈善事业。

  至此,两家以慈善为最大利润的企业,分别在宁夏石嘴山市、青铜峡市落脚,陈逢干也开创了宁夏慈善事业的新模式:从零敲碎打的捐款,到大学生助学基金会,从建设福利性敬老院,到开办制衣公司,他的慈善模式,也完成了从无序到有序,从“输血式”慈善到“造血式”慈善再到“向慈善输血”的过程。

  不过,人们很快发现,这两家制衣公司的法人代表,并非陈逢干,而分别是他的儿子陈林峰和女儿陈丽丽。陈逢干是否想要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将自己的慈善事业传承下去呢?陈逢干笑而不答。

  慈善本心:借钱也要帮助别人

  事实上,陈逢干喜欢帮助别人,并非自2005年始。此前,陈逢干零敲碎打式地捐款助人的事情,已经不计其数。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他的借钱助人。

  2002年冬,陈逢干的故乡天台县左溪二甲村的一座四合院突然发生火灾,顷刻间,住在院子里的18户人家无家可归。正在忙着去宁夏投资的陈逢干,听说此事后毫不犹豫地给最困难的10户人家,每户送去了2000元,送到最后一户,手上只有1700元,他承诺第二天一定补送不足的300元。

  次日一早,他找上村里的朋友为他作担保,从信用社贷款4万元。刚从信用社大门出来,就瞅见村口一个缩弯着手臂的女人。她是在这次火灾中烧伤比较严重的人,家里经济困难,无钱医治。陈逢干想都没想,就从刚取出的贷款中抽出了3000元,塞到她手中,还递给面包车主50元,请其将她送到县医院。与他一同从信用社出来作担保的朋友,为他的举止震惊不已。

  妻子有些不快:这笔钱因为急用,才到信用社去贷款,怎么一下子就捐给了别人呢?

  朋友也不解:如果生意好,捐点也就罢了。现在你靠借钱过日子,还捐那么多,难道生意不做了?何况天下的好事也是做不完的。

  见大家说多了,陈逢干就解释:“别人有困难,自己看到了而不去帮的话,于心何忍?火灾户不能等,受伤治伤的人不能等,做生意要看商机,做好事也要看机遇,等我生意好了、有钱了,人家也不需要我的帮助了。”

  像这样借钱助人的事例,在陈逢干未曾发家之前,还有过多次。陈逢干老家的左溪小学,正在陈家的屋后。有一次,陈逢干童心大发,想到学校里去看看。结果发现教室里的课桌板凳都很破旧,有的还缺胳膊少腿,有些甚至是几十年前自己在这里坐过的。看到这,陈逢干对校长说:“这课桌板凳这么破旧,想办法换新的吧。”而当校长告诉他学校根本无钱购置新的课桌后,陈逢干说:“这钱我来出。”

  不久,陈逢干向学校捐助了17000元,不仅添了120套新桌凳,还购置了乒乓球桌、篮球等体育用具。而校长并不知道,尽管当时陈逢干开了个袜厂,但袜厂的经营情况并不好。这17000元,是陈逢干私下向别人借来的。

  奇怪的是,20多年来,向社会捐助总计超过3亿元的陈逢干,除了在自己的村子里有一幢房子外,在天台县城连一套商品房都没有,更不用说北京、上海、杭州这些大城市了。妻子多次念叨在县城买个房子,办事也好有落脚的地方,可陈逢干就是不答应。在陈逢干看来,房地产是“死宝”,花几百万购置一套房子,一年住不上几天,还不如拿去捐助贫困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是把钱用在了“活”的地方,是“活宝”,一个大学生成了才,其价值是无法估算的。

  (Q代表《浙商》记者,A代表陈逢干)

  Q:你认为最完美的快乐是怎样的?

  A:助人为乐,帮助他人。

  Q:你最希望拥有哪种财富?

  A:受到百姓尊重与热爱!

  Q:你目前的心境怎样?

  A:无忧无虑。

  Q:你最恐惧的是什么?

  A:我不说过头话,不做亏心事,什么都无所畏惧。

  Q:你认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

  A:成立宁夏陈逢干大学生助学基金会。

  Q:你最痛恨别人的什么特点?

  A:虚伪。

  Q:你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A:做慈善与创业。

  Q: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A:年轻时没有受到更多的知识教育。

  Q:你最鄙视的是谁?

  A:无心无德之人。

  Q:你最看重朋友的什么特点?

  A:诚实守信。

  [记者手记]

  企业家要善于发现隐蔽的东西

  “赚来的钱做慈善,是最好的结果。我家里没保险箱,小偷进来没什么好偷的,晚上睡觉也踏实,出去也不怕遭抢劫,因为口袋里没钱。做慈善,为我赢得了很好的声誉,即使有一天一无所有了,人家也会来帮助我。”

  文 │ 本刊记者  王文正

  陈逢干做慈善,差不多到了有求必应,甚至不求也应的地步。仅在最近的六七年中,从他手上出去的善款,粗粗一算,就超过3个亿。

  浙商之中,陈逢干远不是有钱的那种。1980年代中期,他做袜子,被乡政府关押过45天;1990年代初期,他在上海做塑料包装和真丝牛仔裤,曾经背上了600万元的债务;1999年,他初到宁夏,3年间先后被合伙人欺骗了两次,再次背上一身债务;2001年,他的妻子陈福琴带着两个女儿千里迢迢去宁夏看他,他不仅没钱陪妻女逛逛,还花去了妻子带来的2000元钱……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做生意的陈逢干,不但没过几天有钱人的日子,反而在大部分时间里是债务缠身,穷得叮当响。即便在这些时间里,陈逢干也从来没少帮助过别人,一如前述。

  陈逢干一生在生意上最大的转机,发生在2002年2月,宁夏石嘴山市有一个名为“大榆树沟”的国有煤矿对外拍卖。得知这一消息的陈逢干立即赶了过去。在大榆树沟,他在一堆煤中看到了被称作“太西煤”的煤块。太西煤是世界煤炭珍品,在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十分受青睐。

  煤井边,陈逢干与一位老矿工聊起了天。这名在煤矿工作了30多年的老矿工告诉他,30年前的煤价是10几块一吨,而现在是150块一吨。陈逢干边问边用煤块在地上画着,将历年的煤价排列出来,发现煤价都是往上走的,而且国家经济发展越快,煤价涨得越快。他的心里亮堂起来:大榆树沟有如此高质量的煤,煤矿的身价将会出现难以估量的上涨,绝不会是今天这个价,而是几倍、几十倍的价!

  从大榆树沟回来后,陈逢干没有像其他的竞标人那样,捧着提供的资料,请专家计算煤储量,预测煤炭市场价格市场走向,以及竞标的最高价等。他甚至拒绝了招标工作人员的资料,而是立即着手筹措资金:他要不惜一切拿下大榆树沟煤矿!

  煤矿竞拍开始了,包括陈逢干一共六人参与竞标,竞标底价为388万元。经过几轮激烈的竞拍,陈逢干最终以1000万元的价格拍得了大榆树沟煤矿——那时,陈逢干其实身无分文,就连他参加投标的100万元押金都是借来的。

  2005年开始,煤炭价格开始大幅度上涨。大榆树沟煤矿的价值,早已远远超出了陈逢干投下的1000万元。在竞拍之前,陈逢干没看资料、没请专家、没下煤井,而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得益于他看到了“隐蔽着的东西”:国有煤矿公开拍卖,不存在一般转让中的欺诈;煤矿提供的资料只是专家的保守估算,煤层的实际储量肯定比资料数据大;煤炭资源,特别是太西煤这种优质煤矿,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会有不可估量的前景……既然如此,拍卖价格多个几十万、几百万,相对于巨大的前景来说,岂不是九牛一毛?

  按照这样的思路,2008年,陈逢干拍得了内蒙古青铜峡新井煤业有限公司——这里有中国最好的烟煤;2010年,陈逢干又拍得了新疆五宫煤业有限公司——这里有中国最好的焦煤。陈逢干的资产,也从“隐蔽的状态”逐渐显现出来。

  不过,陈逢干依然不在乎自己资产的多少,他所关心的,是自己的慈善事业。“慈善是最大的保险!”陈逢干说,许多商人之所以积聚钱财,无非是为了个安全感和“保险”,殊不知最大的“保险”就是慈善。“赚来的钱做慈善,是最好的结果。我家里没保险箱,小偷进来没什么好偷的,晚上睡觉也踏实,出去也不怕遭抢劫,因为口袋里没钱。做慈善,为我赢得了很好的声誉,即使有一天一无所有了,人家也会来帮助我。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有我的‘保险’。”这就是陈逢干,一个浙商朴素的财富观。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