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重选股轻择时公转私经理难脱胎换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4 01:4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刘田

  [ 从公募到私募,其实是从追求相对收益到绝对收益的转变。当目标发生变化的时候,并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很快地改变步伐。毕竟阳光私募仓位灵活、持股灵活的优势对于公募基金经理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公募、券商、民间三大派别统治的阳光私募江湖中,“公奔私”的明星基金经理在别人眼中是否依然风光无限、独霸江湖呢?

  

  业绩更稳定?

  “一般来说,公转私的基金经理风险控制能力比较强。”融智评级研究员彭晓武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财商》采访时表示,从这个角度来说,公募基金出身的阳光私募基金经理在弱市的优势可能更明显。

  以2011年为例,上证综合指数全年下跌21.68%。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了2011年三个私募基金派别的平均收益率。结果显示,公募派表现最好,2011年全年收益率-17.05%;券商派表现稍逊,2011年全年收益率-18.47%;民间派表现最差,2011年全年收益率-20.77%。但总体上看,三派私募基金的收益率差距并不大。

  “公募派收益波动较小,收益分化也比较小。”好买基金研究员孙文迪对记者表示,他曾经统计过2011年9月底之前的三个派别业绩数据发现,公募派的内部业绩分化最小,券商派次之,民间派最大。

  但壹私募网研究中心总监刘进义则指出,最近一年多以来,公募派出身的基金经理业绩波动也很大。“通常来说公募派喜欢做长期配置,但现在市场不好,都在追逐短期利益,除了一些特定的人物身上仍有浓厚公募气息外,很多人的风格已经基本趋同。”

  

  水土不服?

  此外,很多第三方分析人士指出,“公转私”的基金经理大多都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水土不服。

  “公募出身的基金经理转向私募之后,首先要面临的问题是平台的转变。”北京格上理财研究中心研究员肖伟指出,公募基金很大的优势在于投研平台强大,但是转向私募之后这个平台优势就没有了。

  与一般的公募基金公司具有雄厚的研发团队相比,管理阳光私募的资产管理公司的研发往往比较薄弱。通常来说,即使一家新成立的公募基金公司,其研发团队也会有接近20人,但私募基金的研发团队则参差不齐,多的有二三十人,少的只有五六人。

  “公募基金经理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基金公司帮忙做掉的,比如投资研究平台、股票池、仓位选择等。”孙文迪指出,因为公募基金经理个人权力有限,很大程度要遵循投资决策委员会的决定。“就连去上市公司调研,上市公司对公募基金都要更热情,私募却未必那么容易。”

  当然,虽然离开了公募基金,但他们的“圈子”优势依然是存在的。“很多公转私的基金经理依然和之前的投资圈子保持密切联系。”肖伟指出,这样他们可能能够有比别人更多的可以共享的信息。

  

  择时较少?

  从公募到私募,其实是从追求相对收益到绝对收益的转变。当目标发生变化的时候,并不一定每个人都能很快地改变步伐。毕竟阳光私募仓位灵活、持股灵活的优势对于公募基金经理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

  “公募派阳光私募基金经理都比较注重选股,但在择时方面差一点。”孙文迪指出,特别是与民间派相比,公募对市场时机判断不会那么灵敏。“毕竟在公募有仓位限制,但在私募完全可以空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快适应这种转变。”

  肖伟指出,目前公募派阳光私募基金经理表现好的并不是特别多,主要是公募痕迹太重。“比如仓位控制不是特别灵活,更注重配置,持股并不集中、比较分散等。”

  如果仍然按照公募基金的配置思路,那么在牛市的过程中,其表现肯定比不上其他阳光私募。

  “很多公募派业绩不如之前好,因为他们在公募基金中主要是在牛市操作。”彭晓武指出,但出来独立创办私募就遇上行情不好,所以业绩差距就很明显。

  事实上,第一波“公奔私”浪潮就是在2007年~2008年。如果当2007年上证指数处于5000、6000点时,公募基金经理投奔私募基金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如果在2008年2000点至3000点左右,公募基金经理投奔私募基金不失为一个很好时机。因为很多在2007年市场顶部投奔私募的基金经理经历了2008年严酷的挣扎,甚至一蹶不振。

  投资者何去何从?

  那么,投资者在选择阳光私募产品的时候究竟应该偏爱哪一派呢?诸多第三方分析人士指出,在选择产品时,出身并不是那么重要,但很多公募派在发行产品方面确实更有优势。

  “公募出身的基金经理有非常公开、透明的过往历史业绩信息。”北京一位投资者陈先生指出,民间派的业绩无从考证,券商派很多是研究出身,没有过往历史业绩。“所以对于我们来说,选择有过往历史业绩可循的基金经理更安全,这时候公募派就有优势。”

  肖伟也指出,公转私的很多都曾经是明星公募基金经理,名气很大,一般投资者对他们更了解。

  一位银行渠道方面人士也向记者透露,选择发行名气大的基金经理的产品更安全,即使未来业绩亏损,银行方面向客户承担的责任可能更小。如果发行名气很小的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未来业绩再不好,银行可能要承担更大责任。

  不过另一位投资者吴女士则不倾向于购买公募派阳光私募产品。“我总觉得很多公募基金经理难以摆脱相对收益的定向思维,很多明星基金经理在创立私募之后业绩也并不好,可见他们在追求绝对收益方面的能力还是有一定欠缺的。”

  “其实什么出身并不是最重要的。”吴女士认为,目前来看很多阳光私募也没有摆脱“靠天吃饭”,只是略好于公募基金。“所以买产品之前,还是要看自己对市场的一个判断,再结合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