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公募基金经理私奔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4 01:4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黄婷

  6年来,79位公募基金经理转向阳光私募,目前已有3位清盘离场

  拿着丰厚的年薪,每天西装革履,在高级写字楼上班,看看报告开开会。这或许是很多人梦想中的生活。但对于一些公募基金经理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于是他们毅然选择了下海进入私募领域。

  “‘私奔’对我们来说相当于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上海一位公募派私募基金经理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财商》,转私募后,成功了还好,失败了就等于宣告投资生涯的结束,没有回头。

  也有“私奔”者说:“做私募,投资更快乐。” 上海尚雅投资董事长石波曾说:“私募更加个性化,可以像个花匠一样,享受精耕细作的乐趣。”

  从2006年第一只“公募派”背景的阳光私募信托产品成立以来, 6年来,“私奔”的公募基金经理已达79位,共管理284只产品。

  

  2007年:私募“阳光化”催化第一波“私奔潮”

  2006年4月18日,由涌金投资的刘红海管理的亿龙中国1期成立,这是阳光私募历史上第一只由公募派背景基金经理管理的阳光私募信托产品。

  公募派基金经理“私奔”的序幕就此拉开。

  刘红海实际上并非直接从公募基金下海“私奔”,在加入涌金投资前,刘红海曾任博时基金基金经理,又在宝盈基金做了一年的投资总监。之后转投信托,2004~2005年间曾在云南信托担任董事总经理。

  也是在信托公司的经历,让刘红海看到了私募依托信托平台阳光化的康庄大道。之后他就加入涌金投资。

  “以前从公募下海做资产管理的人也有,但是由于没有公开业绩记录很难取信于大众,所以吸引力并不大,但信托模式出来之后,让很多公募基金经理看到了创业的希望。”深圳景泰利丰总经理张英飚说,他同样是在2007年选择“私奔”。

  2004年2月20日,赵丹阳掌舵的赤子之心首创了阳光私募信托模式,与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深圳国际信托 (下称“深国投”)合作,推出投资A股市场的“深国投·赤子之心(中国)集合资金信托”。

  国内私募阳光化道路就此打开,随着2006、2007年A股牛市的到来,这一模式迎来井喷期。

  “私人财富管理在国外是很大的一块市场,正如2003年公募基金井喷一样,私募阳光化的道路一打开,也会迎来巨大的发展。”张英飚说。

  2006~2007年,公募基金经理迎来了第一波“私奔”浪潮。Wind数据统计,其间,15位公募基金经理“私奔”,不少是“大佬级”人物。譬如博时基金的肖华,其“私奔”之举引起了基金行业的“地震”。

  肖华是当时博时基金的金牌基金经理之一,他管理的博时价值增长基金2003年净值增长率34.34%,在当时全部的70多只基金排名中名列第一。同时,他也是当时连续掌管同一基金时间最长的基金经理之一,连续任期超过4年。

  肖华2007年成立了深圳市尚诚资产公司, 同年3月发行了第一只信托产品。当年的一次公开私募场合上,肖华直言:“我观察了信托一两年,发现信托平台没有问题才愿意出来,因为私募本身生存环境发展很残酷,但是有了信托平台之后很多问题就能解决。”

  同年“私奔”的大佬级人物还包括江晖、魏上云、赵军、张英飚、田荣华、龙小波、石波、程义全等。牛市背景加上信托模式的成熟,“公募派”阳光私募的队伍迅速壮大起来。

  

  2009年:私募扬名年再掀“私奔潮”

  2008年熊市的袭来也让公募基金经理“私奔潮”暂告一段落,当年仅有5位公募基金经理选择逆势弃公从私。但进入2009年之后,反弹行情让沉寂一时的“私奔潮”迎来了更大的一波巨浪。

  Wind数据统计,2009年有19位公募基金经理弃公从私,2010年有22位。公募基金经理“私奔潮”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2009年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原投资总监李旭利辞职,与私募明星裘国根联手成立了上海重阳投资有限公司,被称为“新重阳”。当年,重阳3期一口气就募集了12亿元的天量,创下了当时阳光私募行业的首发纪录,轰动一时。

  2010年,华夏基金原明星基金经理孙建冬也进入了私募行业,在第一只产品操作成功之后,2010年11月发行的外贸信托鸿道3号一举创下了18亿元的首发规模,再度刷新私募行业最大首募规模纪录。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银行渠道的参与。”广州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说,在2009年之前,银行对于阳光私募非常谨慎,只作为托管渠道并不负责销售,而之后阳光私募业绩得到验证之后,银行开始参与进来,不仅发行了TOT产品,请私募基金经理做投资顾问,还逐渐参与到阳光私募产品的发行当中。

  “而银行渠道对于公募背景的私募基金经理信赖度更高,认为他们业绩更稳定,又有过往的基金历史作为依据,所以这时候下海的公募派私募可谓如鱼得水。”该私募基金经理说。

  

  6年79位公募基金经理“私奔”

  Wind数据统计, 6年来,加上已经清盘离场的3位私募基金经理,阳光私募行业共有79位公募派私募基金经理,目前运作中的产品数量达到284只。

  公募基金经理为啥热衷于跳槽私募?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和私募排排网研究中心分析师对本报记者总结道,原因不外乎三个:一是为了赚取更高的收入,业绩提成的薪酬激励体制吸引了不少优秀的公募基金经理;二则是为了更自由地生活,公募基金过于严格的监管制度让不少公募基金经理感觉缺乏人身自由;三则是为了个人的发展,从事私募行业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公募基金经理“创业”的梦想,成为中国的巴菲特,无疑是每一个资产管理者的梦想。

  但是“下海”并非一片坦途。

  2007年公募基金经理“私奔潮”掀起之后,A股也经历了巨浪洗礼,先是2008年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上证指数当年暴跌65%。

  好不容易迎来2009年的反弹,公募基金经理“私奔”再迎高潮,但很快2011年的小熊市又让阳光私募行业惨遭折戟。

  根据私募排排网的统计,截至目前,共有23只公募派背景的阳光私募产品清盘,其中有10只属于到期清算,而有13只则是强制清算,强制清算的原因包括产品净值触发清盘红线、客户赎回量过大或者管理人自身原因。

  “做私募的难度包括辛苦的程度一点也不比公募差。”石波曾经对本报记者说,过去做公募赚多赚少就是排名的问题、名声的问题,但私募市场风险比公募大得多。

  石波还指出,做私募之后面临的压力不仅是业绩上的问题,还包括组建好的团队的压力,同时还要兼顾销售。

  “既是投资总监,又是销售总监,又是品牌总监,又是产品开发总监,又是渠道经理,各个方面的工作压力比过去在公募大得多。”石波说。

  “但中国私人财富这一领域还是值得期待的,只要能稳步坚持下来,未来就是蓝天。”张英飚说。插图/刘飞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