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零售型产品承担市场大部分成本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4 01:4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周增军

  各位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金融市场运转的主要成本是由谁承担的?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和金融市场基本的运行机制有关。我自己的答案是:零售型金融产品的投资者承担了市场的大部分成本。

  所谓零售型金融产品的投资者,包括股民、公募基金的投资者,也包括私募基金的投资者,还包括保险公司的投保人,及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人,及各类信托产品的投资人等。另外,当然(尤其)还包括银行的个人储户。

  这个人群的典型特征是,人口基数大、投资门槛低、起始金额小。这也决定了其构成人员位于社会信息链和金融食物链的最底端。于是,当一波一波的金融潮汐来临,他们总是“羊群效应”中最卖力的群众演员,也是“庞氏蛛网”中最后撤退的一环。

  这和资产管理行业的特征有关。资产管理行业最大的特征是资产所有权与资产管理权的高度分离。这种状况在其他行业几乎是看不到的,但在资产管理行业却是普遍的。

  于是,在逻辑上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投资人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落实”在营收模式上,就会锁定为“按管理规模收取管理费”。

  这种收费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只和规模有关,管理的资产规模越大收的钱就越多;而和资产管理的业绩表现基本无关,赚钱亏钱一个样,“旱涝保收”。

  更进一步地,这种收费模式一旦确定,资产管理公司在市场中就会逐渐脱离“资产管理”的本义,而异化为“营销”公司。“为持有人提供良好投资回报”的初衷也将异化为“把产品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卖给这些傻帽,把规模做大”的现实行动。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在股市疯狂的时候,投资股市的产品被大量地倾销给投资者;在黄金疯狂的时候,投资黄金的产品被大量地倾销给投资者。难道仅仅是因为“专家理财”的水平实在太差吗?非也。

  盖因在“做大规模,收取更多管理费”的激励机制之下,“专家理财”在实践中丝毫不会考虑市场潜在的收益和风险是否匹配的问题,而是什么流行卖什么,什么好卖卖什么,只要把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圈进来,也就万事大吉了。

  我的意思是,零售型金融产品是典型的羊群效应的产物,它们不可能战胜市场。零售型金融产品的投资者永远是金融规则的被动接受者,也永远是市场中的随波逐流者。

  他们助长了金融潮汐,但最终却被金融潮汐吞没。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