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利率市场化 稳妥基础上积极推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7 07:20 来源: 金融时报

  韩雪萌

  记者韩雪萌近日,中国政府网刊发的《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把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作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也撰文指出,随着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成功上市,金融机构的软约束和不公平竞争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进一步基本具备。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郭田勇,对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记者:利率市场化是国内金融界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于存贷款利率管制的存在,利率水平无法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货币政策“失灵”,利率工具“失效”。因此,未来利率市场化的核心是取消存贷款利率上下限管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

  郭田勇:第一,关于基准利率的确定。基准利率是央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人民银行公布的商业银行存款、贷款、贴现等业务的指导性利率,在中国,目前仍以央行对国家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规定的存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应逐步将Shibor培育为基准利率,推动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定价机制。第二,关于基准利率向市场利率的传导。基准利率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传递性,在利率市场化以后,央行要注意基准利率向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传导研究,疏通利率传导渠道,使基准利率真正发挥作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畅通。第三,关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现阶段银行收入来源依然主要依赖利息收入,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将面临较大的挑战和风险。如果不能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体系和问题银行退出机制,一些经营不善的商业银行破产倒闭风险加大,并可能由此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因此,建立合理的存款保险制度是推进利率市场化、保证金融安全的重要制度保障。最后,还需要看到,利率市场化与放宽准入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如果利率不市场化,却大幅放宽金融机构准入,就会形成金融黑洞,大量社会资本会争先恐后进入金融业;同样,如果利率市场化而准入不放松,银行就有可能利用相对垄断地位导致贷款利率上升。因此,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需大幅降低。

  需要明确的是,银行也是企业,应当具有自主定价的权利,无论从市场经济发展还是从金融市场自身的发展完善来看,都需要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为此,各家银行也应做好充足准备来应对全面市场化利率,应加快转型,努力拓展中小企业业务、零售业务以及非息业务,通过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调整转型,来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

  记者:您认为,作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意义和必要性是什么?

  郭田勇:首先:渐进有序的经济改革要求利率市场化先行。20世纪90年代国际经验表明,渐进有序的改革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的不二选择。“渐进有序”改革理论一般性原则是:先控制通货膨胀,解决财政赤字,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然后取消信贷配给,银行商业化运行,最后是放松利率管制,消除金融压抑。在金融部门对外开放上,一般是经常项目开放先行,然后是资本项目开放。内外次序上,一般原则是利率市场化之后,资本项目才能完全开放。这一共识是在总结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之后得出的,中国经济改革也正在沿着这条路径前行。

  其次,利率市场化将有效削弱银行业的垄断利润来源。利率市场化将使银行在没有利差保护下自主定价,有效控制银行业的垄断利润。

  第三,利率市场化将有效解决居民存款长期负利率和信贷市场的扭曲问题。

  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对于市场利率起到引导作用,但市场化利率对信贷市场的调节作用同样不容忽视。长期利率管制是造成我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重要原因,加上利率调整迟缓,使得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长期维持负利率收益,这对普通居民财富造成严重侵蚀。当前,负利率实际已成为居民储蓄向银行业和国有企业提供的一种垄断性补贴。这一现象显然不符合我国提高中低收人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目标。

  另外,这两年来,面对着通胀率的不断走高和随之产生的银行负利率现象,商业银行受限于利率管制,无法自己调整。银行为了吸引客户存款只能发行各种理财产品防止存款的大量流失,导致银行存款理财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大量的存款人把钱提出来购买理财产品,导致银行的表外资产业务急剧扩张,给监管当局的统计监管、货币政策的实施监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第四,长期利率管制不利于扩大中小企业融资,是地下金融泛滥的重要原因。由于长期利率管制维持了银行业的垄断利润,商业银行为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动力不足,创新服务意识薄弱。正规金融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缺位,使得地下金融泛滥,变相提高贷款成本、甚至高利贷的现象屡禁不止,大型国有企业与中小企业在资金成本方面处于不对等竞争状态。利率市场化以后,存贷款利差势必收窄,银行盈利压力陡增,商业银行势必下沉到基层,扩大盈利基础,逐渐重视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记者:周小川在《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的文章中提到,利率市场化要有条件、分步骤地进行,对于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您有什么建议?

  郭田勇: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利率市场化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因为如果利率在短时间内完全放开,在商业银行普遍没有做好前期准备和适应性工作的情况下,可能产生一定的金融风险和市场动荡,所以说分步骤地开展利率市场化十分必要。对于未来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方向,我认为,利率市场化应在稳妥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做出实质性的进展。另外,人民币国际化、汇率市场化和利率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都要求利率市场化尽快迈出实质性步伐。从美国、日本等国利率市场化的历程可以发现,利率市场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银行业将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在现在整体条件下,银行保持必要利差具有合理性,如果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利差大幅缩小,银行可能会选择将贷款发放到高风险同时受益更高的资产上,加剧道德风险。因此,对于利率这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既不能急促冒进、一蹴而就,更不能裹足不前,而应当积极稳妥、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从而促进我国形成良好的资金分配机制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促使实体经济更加健康发展。

  在利率市场化推进方式上,应采取先试点再全面推开的渐进方式。对于利率市场化试点方式的选择上,我认为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按照金融机构来试点,可以找一些公司治理比较好的中小商业银行做试点。因为一旦中小银行出现问题,其影响的范围较窄,不会造成民众的过度恐慌和市场的大幅动荡,能够最小化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的社会成本。二是按照区域来试点,可以首先在一些民间借贷比较活跃、利率市场化诉求较强的地区进行试点,在缓解当地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全面考察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三是按照存贷款的种类来进行试点,比如先对某一区县的某种存款利率进行试点,在试点效果良好的情况下再进行全面推广。

  银行也是企业,应当具有自主定价的权利,无论从市场经济发展还是从金融市场自身的发展完善来看,都需要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各家银行也应做好充足准备来应对全面市场化利率,应加快转型,努力拓展中小企业业务、零售业务以及非息业务,通过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调整转型,来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