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香港楼市见顶之后:持盈保泰──低利率期如何保障退休生活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8 03:28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曹仁超

   香港楼市经过1997年的高潮后,全球经济危机一浪接一浪。多年来保持高增长的中国内地,未来经济亦充满变数。在这个不确定的年代里,及早为退休生活作打算,便能够化被动为主动。

   楼市见顶

  地产股跑输大市

   特殊的地理环境令香港出现不同时段、不同行业的繁荣期。例如从1950年到1980年,由于非法移民大量涌入,为香港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加上英资企业在海外关系良好,为香港产品开拓市场,带来30年由工业及出口带动的繁荣期。香港地少人多,加上由1950年至1980年内地人大量非法进入香港,形成巨大人口压力,引发1967年到1997年的30年地产繁荣期,那些在香港从事地产行业的人很多已成为巨富。

   1994年至今过去17年,越来越多的大型地产股股价见顶后回落,而且跌幅相当大,代表香港地产高潮在1997年第三季已完成。2003年、2011年的上升由豪宅带动,恐怕亦已见顶,因为香港最优秀的地产股例如长江实业、新鸿基地产等在2007年亦见顶!

   香港金融业龙头大哥汇丰在2007年见142港元后一直表现欠佳;恒生银行同样在2007年见170港元后表现欠佳;东亚银行在2007年见55.4港元后亦一直欠表现。过去银行业在香港一直是天之骄子,因为1997年前“利率协议”保护,存款户所收取的利率十分低,贷款却受到最优惠贷款利率保护,一般都在8.33厘或以上,令银行赚取的利率差可以高达5厘。1997年后“利率协议”保护被取消了,所谓最优惠贷款利率名存实亡,大部分贷款都是最优惠贷款利率减2厘,这也是2003年至2011年香港楼价恢复上升的部分理由,不少住宅物业贷款可取得2厘低息贷款。

   富者愈富

   在经济环球化时代,香港大学生必须与全球大学生竞争高收入职位,才能晋身成为中产阶级,而非像过去般顺理成章。

   香港富人在1970年前只要拥有物业,即使什么也不做,在过去40年只凭物业已升值20倍,另加30年租金收入。即在过去30年,富人的财富以数字计最少上升20倍,如果懂得运用资金轻松可上升50倍。打工仔在过去40年累积的第一桶金(100万元)已极困难,而收入的增加又怎能与富人财富升值20倍到50倍相比?今天香港的问题不是贫穷问题,而是富者愈富,原因是打工仔的收入在过去40年上升速度追不上富者财富增值速度——尽管2012年打工仔生活环境仍较1970年大幅改善。

   中国内地亦面对相同问题,但内地税率较香港高——内地企业税率35%,香港只有15%,在财富分配上应与日本、法国甚至北欧国家相似。过去中国政府的税收主要用于基建项目,老百姓受惠不多。2012年起中国政府决定加强供应公营房屋至每年700万户(2008年至2011年每年300万户),连续5年。相信有助内地一般收入者置业。良好的教育制度亦可让内地中产阶级人数大增,情况有如香港1970年代至今。

   过去香港的阶层流动性由教育推动。我们父母一代不少来自内地,成为香港社会低下阶层。我们这一代在香港长大接受香港教育后,便能跻身中上层社会或至少可成为中下阶层,这是香港过去几十年中产阶级大量冒起的理由。随着教育普及化,大学生地位由1960年代的“天子门生”(当年港督必然是香港大学校监)一落千丈到2012年已打落凡间。大学教育不再是晋身中上阶层的敲门砖,甚至连达至中产水平亦十分困难。过去十多年听到不少大学生抱怨买不起楼,其实OECD国家的大学生一样买不起楼。

   为退休,投资不逾总资产半数

   我个人开始步入退休年龄,自然关心退休人士。过去认识一位朋友,他1970年55岁时已拥有100万元决定退休(当年100万元不是小数目)。因过于相信银行定期存款及想不到自己有90岁的寿命,因此最后10年的退休生活可以用“贫穷及可怜”去形容。如你在2012年步入55岁至65岁的退休年龄,如何为日后退休生活打算?最容易计算的方法是,你今年的开支乘以25。如你每月开支2万元,一年25万元,你需要的退休金大约是625万元。手上的资金不够上述数目?还是趁年纪仍轻多赚一点推迟退休。为何乘以25?因为今年的退休者平均仍有超过28年的寿命。

   1970年笔者当年的老朋友退休,未能预见高通胀期来临。当年100万元退休金在35年中被通胀蚕食掉。今天人人皆懂通胀压力而不明白2007年10月开始的去杠杆化威力。其实1970年至1999年才是高通胀期(在美国是1966年至2007年),1999年至2007年是大幅波动期。至于2007年起是否一如日本进入回落期?作为香港退休人士应否参考日本过去20年退休人士的决定?

   退休者组合中存款所占比重随年龄上升而上升,余下的才可作其他投资。如你今年55岁,只可动用45%资金作投资用途,如此类推。1970至1997年是高通胀期,投资策略应以对抗通胀为主,1997年至2007年投资市场大波动,投资策略应以避险为主,2008年开始步入银行去杠杆化引发资产负债表衰退,政府又大印银纸引发隐性通胀,投资首重保本,然后才寻找有利投资项目及时机。例如2009年3月、2011年10月,即“不便宜就不买”,有怀疑就持现金。

   回望日本,今天仍生活愉快的家庭是那些在1990年起清还所有负债,并将50%资金用作购买债券或carry trade(日元套利),其余才作其他投资的人。1997年起我个人开始为退休作打算:把50%的资金用作购买债券或外币存款,即任何时候都不会动用超过50%的总资产在投资上,此法叫做“持盈保泰”,英文叫做“Keep what you've got and build on it!”。15年过去总算touch wood(大吉大利)啦!

   美国2011年的统计数字,有28%的退休人士在支付每月开支方面有困难,15%在退休后仍需找其他工作直至70岁,20%无法应付医疗开支而需依赖政府设施,只有少于37%的退休人士才能享受良好的退休生活。今年如果你开始踏入55岁便应该好好为未来打算,因为退休生活并不便宜。根据日本过去的经验,低利率期应该会十分长,今天日本10年期政府债券利率仍只有1厘(美国10年债券已跌穿2厘),极有可能未来10年世界仍处低利率期。1980年至2007年由于利率回落所引发的资产价格上升已完成,2007年10月至今虽然利率进一步回落,由于金融业进入去杠杆化(一如1997年后的日本),利率回落无法对抗资产负债表衰退。香港1997年至2003年已经历一次资产负债表衰退,令香港抗衰退能力较欧美国家强。

   不要一本通书看到老,用过去的经验去推算未来,任何事物都是周期性发展,即经济发展是圆圈形而非直线,今天最大的威胁是去杠杆化而非通货膨胀。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