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斯贝格:德国能源转型难如登月但可实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29 07:3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编者按
弃核后的德国直面能源转型的艰巨任务,这将是德国二战后规模最大的一次能源市场改革行动。西方舆论说,现在的德国就像一座实验室,大家都在期待这场能源转型的结果,这是一道非A即B的单选题,它将成为各国效仿的成功案例,还是会为德国制造一场空前灾难?在3月22日于北京举行的一场以“能源转型”为主题的中德研讨会上,德国北威州经济、能源、住建和交通部部长福克斯贝格与记者就此展开了交流。
能源转型面临“立体”挑战
福克斯贝格告诉记者,因为弃核,“能源”、“能源转型”已成为德国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但讨论得多也意味着问题多。德国能源转型所面临的挑战是“立体”的,并不仅限于某一方面,比如技术、政策或投资。
总体而言,德国业界认为这场能源革命在技术上是可行的,预计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就将低于煤电,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如何保证转型平稳推进,确保市场和价格的稳定。
德国弃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按照计划,德国政府将于2015年、2017年和2019年分别关闭1座核电站,2021年再关闭2座核电站,2022年关闭境内的最后3座核电站,在此期间可再生能源电力则要增加,如何在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中控制好终端用户的电价价格将是一道棘手难题。
事实上,自宣布弃核以来,德国电价的上行压力日趋明显。3月18日,德国联邦电网管理局(Bundesnetzagentur)发布消息称,2012年德国部分地区的电网使用费将上涨16%到24%,企业的涨幅则达54%,而今年初已有超过100家德国电力供应商明确表示将择期上调电价。
具体到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德国目前面临的最大阻碍是配套电网建设滞后。
福克斯贝格告诉记者,传统能源的输电模式是“中央到地方”,通常是将一个大型电厂生产的电力通过电网输送至分散的用户,而可再生能源电力恰恰相反,产能都是分散的,需要先将电力集中再传递给用户,大工程量的新电网建设必不可少,而德国是一个人口密度很高的国家,这意味着电网建设难度要高于其他欧洲国家。
据福克斯贝格透露,目前德国可再生能源开发的重点是海上风电,特别是德国北部波罗的海海域。
默克尔政府正积极推动一个规模庞大的海上风电及配套电网建设项目。按照计划,德国将建造面积相当于6个纽约大小的风电场,同时打造一条直线长度相当于从伦敦到巴格达的高压输电网,据德国经济研究所(DIW)估算,整个项目的总成本将达2000亿欧元(约合2630亿美元)。
高投入意味着高风险。德国第二大公共事业公司莱茵集团(RWE)首席执行官彼得·特里姆不久前曾说,就实施难度而言,德国浩大的能源转型计划堪比曾经的载人登月计划。如果转型成功,德国将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榜样,一旦失败则将是德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的一场巨大灾难。
福克斯贝格同意这一观点,但他同时相信,如同人类最终成功登陆月球,德国的可再生能源战略也终将结出果实。
依靠但不依赖火电
福克斯贝格告诉记者,德国的可再生能源理论上足以100%满足全国的电力需求,但由于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德国每年大约有10周左右的时间无法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了确保供应稳定,德国需要利用火电过渡。
目前火电占德国电力供应总量的1/5,与弃核前的核电比例相当,德国国内的专家甚至认为,转型期间德国还需要新建10座大型火电站。
“但这绝不意味着德国将依赖火电。”福克斯贝格强调,“接下来,德国将致力于推动储能技术的研发,将富余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储存起来,在无风或者无阳光的时候释放出来,以实现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无缝供应,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火电。”
北威州将成转型先锋
北威州位于德国西部,是德国16个联邦州中人口最多、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州(约占德国GPD总量的1/5),若将北威州视作一个国家,其GDP甚至排在瑞典之前。
强势的经济表现意味着巨大的能源需求,但北威州不仅是能耗大州,也是德国的产能大州。
据福克斯贝格介绍,北威州的电力消费量占到德国的40%,同时电力产出占德国发电总量的1/3,是德国乃至欧洲的“动力屋”,德国两大能源巨头意昂(E.ON)和莱茵集团(RWE),以及德国煤炭和钢铁工业中心鲁尔区均位于该州,这使得北威州站在德国能源转型的前沿阵地。
在德国联邦政府宣布弃核之前,北威州已无核电,该州的最后一座商用核电站已于1995年关闭。
目前北威州正积极响应联邦政府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战略,已于去年完成了风电立法,提出到2020年将北威州的风电比例从目前的3%提升至15%。
福克斯贝格表示,作为德国最具经济活力的联邦州,北威州期待与中资企业合作,但他同时坦承,目前德国国内确实存在不利于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特别是光伏企业的讨论,指责中国企业廉价倾销的声音并不鲜见。
“这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考虑到人力等成本不同,德企不可能以同样成本完成同样产品的生产,德国企业需要做的是拿出德国制造的技术优势,争取生产出更为优秀的产品,而不是一味抱怨同行。”(来源:人民网-中国能源报)
(责任编辑:王惠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