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国有企业家宁高宁淡出 有猜测称其将步入政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31 08:18 来源: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萧三匝 北京报道

  宁高宁要淡出中粮?这是一个足够劲爆的话题。

  3月28日,中粮集团旗下中国粮油控股公司发布公告称,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不再兼任控股公司董事会主席。两天后,中粮集团旗下另一上市公司中国食品也发布公告称,宁高宁将不再兼任中国食品董事会主席。

  虽然中粮集团已经声明宁高宁仍然是集团董事长,但仍挡不住外界猜测宁在不久后的去向。有猜测甚至认为,他将进入政界。

  舆论如此关注宁高宁,是因为他与别的央企掌门人不太一样:他不像“三桶油”那样身处垄断行业;他的所作所为不太像一个官僚,而更像一个企业家。

  当然,坚持教条的理论家会认为,只有企业出资人才可以被称为企业家。但在熊彼特对企业家的经典定义里,并没有这一条。熊彼特认为,所谓企业家,就是通过创新手段整合资源,并推动经济发展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宁高宁不是企业家,中国就没有几个人算得上企业家了。

  人称“中国摩根”

  2001年,《中国企业家》杂志曾送给宁高宁一顶帽子——“中国摩根”。

  那时候他还在华润集团,当时华润的整合如火如荼,宁高宁在地产、啤酒、零售、纺织、电厂、制药、建材多个领域跑马圈地,如同一个多世纪前,横扫美国金融与实业界的摩根。

  事实上,即便2004年空降到中粮之后,宁高宁的企业操作手法也完全延续了摩根的逻辑,重组新疆屯河,重组中土畜,重组中谷,招纳华润酒精,收购深宝恒,控股丰原生化,接盘五谷道场,入股蒙牛,莫不如此。

  宁高宁进入中粮时,中粮经营着50多项业务,盈利主要来自油脂加工与股票投资,再加上玉米、大米、面粉、麦芽等几个部分,稳定性并不强。更大的问题是,各项业务都是单兵作战。

  宁在中粮做的第一件事是将这些业务归类、收缩成七大业务群,34个业务单元,并将业务单元交由集团直接管辖,明确“集团有限相关多元化,业务单元专业化”。2007年初,他又进一步调整为九大业务板块,包括贸易、粮食加工、食品、地产、中土畜、糖和番茄、包装、肉食、金融保险。

  即便如此,宁高宁仍然在想的一个问题是,照当时的模式发展下去,“中粮永远也无法成为一个堪称伟大的企业”,因为他无法用一句话向外界解释中粮到底是做什么的。

  直到2009年1月17日,在中粮集团高层务虚会上,宁高宁抛出了自己思索5年的结论:中粮必须打造全产业链。参会的高管未必知道,宁高宁得出这一结论曾广泛征求几家国际大公司,包括太古集团董事长的意见,后者对其决定“出奇地肯定”。

  肯定的人中还有时任国资委主任的李荣融。李荣融本来对央企主业太多甚为忧心,何况中粮的主业还多过一般的央企。但当中粮总裁于旭波给李荣融汇报中粮关于全产业链的构想时,李连连打断于的汇报表示赞赏。

  宁高宁定好了战略,中粮就开始在小麦、玉米、油脂油料、稻米、大麦、糖和番茄、饲料、肉食八条产业链上全力出击,财经媒体上开始不断出现中粮收购某某行业龙头的新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条,显然是收购蒙牛的新闻。以至于到如今,中粮集团拥有7家上市公司,宁高宁已经基本实现其“从地头到餐桌”的构想。

  人称“中国摩根”

  宁高宁肯定不会公开承认“中国摩根”这一称号,他把像自己这样为国家打工的央企经理人比喻为“放牛娃”。

  这个“放牛娃”曾说:“我在国企呆了20多年,国企的许多进步到目前为止外界并不了解,到现在,必须把国企当企业看。”

  中粮集团有中层经理向本报记者介绍,宁高宁的领导风格注重科学化和程序化,他要求部门经理人按照“战略+步法”思考、汇报工作;内部培训,有“五步组合论”;业绩评价体系,有KAAP;甚至讨论问题,也有“导入、研讨、呈现、关闭、达成”的固定流程。

  刚到中粮,宁就首先统一了语言,让人力资源部出了本小册子,解释不同情况下毛利率、利润等怎样算,下属汇报时也有一定格式,如果准备不充分的话,难免让他问得一身冷汗,有部门经理曾经用整夜的时间准备应对第二天的“答辩”。

  在下属面前,宁高宁是一个不常发火的老板。但全面的制度化管理使中粮无时无刻不存在宁高宁的影子。宁高宁最绝的一招是,在中粮集团年会上,每个人一年来的表现所得分数都会被亮出来。分数由营业收入、资产回报率、创新能力等多项指标构成,事前谁都不知道自己会得多少分。

  自从来到中粮,宁高宁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有一个目标:让中粮更像企业,同时,他又不能置央企角色于不顾。这使他有点尴尬,在受到外界的指责时,他也会为自己的角色辩护。

  跟宁高宁打过交道的集团管控专家白万钢对宁的评价是:“他是个理想主义者,有时候主动跳出来代表一个群体发言,有点堂·吉诃德的气质。”

  宁高宁之所以称为理想主义者其实是有迹可循的。他插过队、参过军、留过洋,1978年报考大学时,爱好文学的他本来报考的是山东大学中文系,但中文系人已招满,学校就把他调剂到了经济系,他后来到美国匹兹堡大学攻读的也是工商管理硕士。

  但他对文学的爱好一直没有丢弃,即便是后来成了央企一把手,他也喜欢逛书店。据了解他的人透露,他喜欢的作家很多,其中包括林语堂、贾平凹、张爱玲。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