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其实也是寒食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3 02:58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杜宇
不仅是伤逝,也是审视
特约评论员 杜宇
随着政府对清明的重视,清明的传统文化氛围越发浓厚。歌谣说“清明要明,谷雨要淋”。清明本是一种节气,《岁时百问》写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但由于节气的日子同三月三上巳太过于相近,而上巳则是周朝开始的在水边招魂续魄日。因为这个时候,大地从冬天萧瑟和冬眠中苏醒,杨柳吐青,虫蚁惊蛰,自然进入了新的更迭,为大地招魂,恰恰是为了迎接欣欣向荣的春天。
清明与上巳节的临近,提供了演化为清明祭祀的契机,使清明从阳历的节气变成阴历的节日。汉代以后,清明又与寒食节重合,寒食节一是禁火,二是少餐、冷食、忍欲。白居易有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描述了寒食和清明的“合并”。
所以,我们传承清明节,不能仅仅是商业社会的方式来呈现,比如给先人买纸糊IPAD、IPHONE、LV取代纸钱——当然,这种商业社会的方式是不错的,毕竟这说明当代人愿意与先人分享商业文明的成果。但是,如果将这种时髦的祭品变成一场噱头的攀比,那就没有必要。
我们传承清明节,需要复活和更新清明的传统。什么是清明节传统的核心?纪念先人不用说了,还包括“寒食”,所谓“寒食”其实就是一种节俭,一种慢的、忍欲的心态。祭祀是心意,操作则以节俭为主;整个国家也应当在清明节宣扬节俭主义。于官场而言,是三公消费的压缩;于民间而言,是过度消费主义的抑制。过度强调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其实是经济学的歪理邪说。节俭产生民间资本,民间资本形成投资,投资导致企业家和创新的产生。
人们纪念先人,焚烧冥币,这是对现实的映射。人们希望先人在那边有钱用,有充裕的生活,现在谁都在猜想冥界的通胀情况;政府希望这边的人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快的城镇化速度,更多消费,所以坚持一种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走向,现在谁都在猜想现实的通胀和社会断裂。而“寒食”文化的引入,则强调社会的持久耐性、节俭下的资本正常转化、一种自然速度下的城镇化、一种慢的社会心态。
人们太过于强调清明节是中国“复活节”、“感恩节”,而忘掉清明其实也是“寒食节”文化。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家庭和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清明不仅是问候去世的家人,你们还好吗?清明也是严肃的审视,它会问,我们现在还正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