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面临挑战亟待破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6 01:34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空巢老人数量巨大 颐养天年机构匮乏 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面临挑战亟待破题

  记者 姚湜 王晓明 长春报道

  “目前宇航社区有900多位‘空巢老人’,他们多年没有子女的陪伴,很多人除了能从子女那里得到基本生活费外,几乎和孤寡老人一样,要独自承担生产和家务劳动,独自面对就医、维修房屋、取暖等很多生活难题,孤独地度过晚年;还有相当数量的老人与子女分居,处于隐性空巢状态,缺少必要的日常生活照料,精神生活贫乏。”长春市绿园区宇航社区主任助理武智文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

  记者在吉林省采访时发现,部分地区“空巢老人”数量巨大,养老机构严重匮乏,不断扩大的老龄化群体给现行养老保障制度及社会稳定提出严峻考验。对此,专家建议,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新兴社会养老模式,探索社会化、多元化、多渠道、市场化的综合养老道路,构建全方位的养老服务体系。

  养老需求:从救济到养护

  据介绍,吉林省早期的养老机构是为“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义务赡养人或者扶养人)老年人提供救济、养住和生活照料服务而设的社会福利机构。上世纪90年代起,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开始突破传统的“三无”界限,逐步开展自费住养服务,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并没有跳出“福利机构”的局限。

  长春市朝阳区祥和安养院董事长宁殿军从事养老事业已经20多年了。他现在经营的安养院是2000年建设的,建筑规模一期14400平方米,二期12700平方米,主要面向贫困、弱势群体,收费标准目前为每月300元至1000元。

  专家认为,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老年人社会福利的领域骤然扩大,无论在资金来源、资金分配、目标人群、服务方式以及服务的提供者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大背景下发生的,而且这种变革仍然处在快速推进和演变中。

  在福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截至2011年底,吉林省共有各级各类养老机构1020个,床位总数59959张(不包括农村福利中心624个,床位数7.7万张,入住老人3.3万人),分别比2007年增长63.6%和71%。2010年起在全省启动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并连续三年纳入省政府确定的民生事实之中,目前已建成1259个,占全省社区总数的86%,2012年实现全覆盖。

  “目前吉林省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为37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3.66%;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30万人,占总人口数的8.38%。”吉林省政协委员田玉山在今年吉林省“两会”上说,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人口老龄化进程、老龄化状况城乡和地域差别明显,是吉林省老龄化进程的主要特征。

  记者在吉林省采访发现,部分地区“空巢老人”数量巨大,养老机构严重匮乏难以满足需求。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州“空巢老人”约13万人,很多社区、村屯“空巢老人”的比例已超过50%。全国“空巢老人”帮扶试点村——汪清镇东明村“空巢老人”达到老人总数的70%。

  吉林省政协常委、省民盟副主委关今说:“家庭小型化、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的增加,家庭赡养功能弱化,使家庭养老走进死角。使不少人陷入‘干事业’与‘孝敬老人’的冲突当中。这也是传统的居家养老的难题。同时,现代社会多元化的趋向使老年人群对养老的期望值逐步增高,传统的机构养老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人对生活品质的需求。”

  养老挑战:广覆盖重均衡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康复、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服务问题日趋严峻,传统养老福利事业模式无论从量的规模上还是在质的结构上,都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长春市民政局福利处处长冀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长春市有200多家养老机构,床位数超过民政部规定的3%的标准,但是分布不均、类型不合理的情况依然存在。

  “公办的养老机构重点面向贫困群体,民办的则主要偏重于低端,中高端的养老机构还很少,特别是社会力量兴办的高端养老机构介入有限,当然这也跟地方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企业家投资取向有关系。”冀莉说。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在我国很多城市,设施、环境、服务较好的中型养老机构大多远离社区,且收费相对较高,使得床位的实际利用率较低。以长春市60家民办养老机构为例,4623张床位入住3352位老人,入住率为72.5%。但是部分规模小、档次低,设施条件、服务水平都较差的养老机构,床位却供不应求,人满为患。

  部分地区养老机构明显不足,有钱却买不到养老服务现象普遍存在。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嘉源建筑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玉芝介绍说,越来越多老年人养老观念逐渐转变,希望住进养老机构,可养老机构却难以满足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受资金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村社会养老机构设施设备简陋,供养标准明显偏低,集中供养老人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有的农村福利服务中心由于建设年限已久,房屋主体损坏严重,防火设施不达标,存在安全隐患。

  关今认为,长期以来支撑社会保障的政府财政,将无力承担面临大规模扩张的老年保障支出,目前已经入不敷出。政府财政还需每年多支付千亿元以上的财政资金,以弥补养老基金的不足,即使这样也很难满足社会的养老需求。

  不仅如此,当前我国养老服务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亟待加强和提高,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和城镇下岗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的素质和技能。护工队伍建设滞后,护工短缺,服务水平低,与服务对象比例失衡等问题普遍存在。

  同时,专家认为,多头管理不利于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一些优惠政策的落实耗时较长。据了解,目前吉林省养老机构处在民政、老龄委、消防、公安、防疫、街道等多部门的管理之下,各涉老部门之间缺少足够的协作与沟通,没有形成合力。相关部门对民办养老机构在咨询、登记、办消防证等具体业务中缺少详细、规范的指导,致使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无抓手,甚至还有一些机构因各种原因无法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处于办与不办的两难中。

  养老发展:要政策需投入

  专家认为,着眼长远,还应探索社会化、多元化、多渠道、市场化的综合养老道路,构建全方位的养老服务体系。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社会养老机构的组织领导,制定完善并贯彻落实优惠政策,形成以民政部门为牵头单位的养老机构管理体系,由民政部门统一管理,各涉老部门要积极协调配合,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加大对公办养老机构的财政投入与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力度在促进我国养老事业发展中也非常关键。对此,吉林省民政厅副厅长潘占学认为,积极推进社会化养老机制发展,政府在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之后,第一件事是要投入,每年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财力划出经费。“经费要真正用到养老事业上,比如说对机构养老的补助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机制,要避免政府经费流失掉,保证需要扶持的养老服务机构得到实惠。”潘占学说。

  在我国目前老龄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专家认为政府部门要相应增加本级财政对养老事业的资金投入,可以先建立具有示范性、指导性的集休闲、娱乐、康复于一体的多功能社会福利机构,在缓解社会养老压力的同时为养老机构的规范和日常管理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帮助。

  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行业管理”的多元化形式可以在全社会广泛发展养老事业,建议实行民办公助、公办民营、委托管理、合资合作、购买服务等多种措施,促进民办养老机构快速发展。“我们认为应该完善政府为民办养老机构购买公益性岗位、资助床位等扶持政策,在土地、税收、物价等方面给予优惠,并确保落实到位。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事业,缓解社会养老工作的压力。”冀莉说。

  据冀莉介绍,目前长春市的养老模式是“90、7、3”,3%的老人进入机构养老;7%的老人借助社区力量,在日间照料站等机构解决临时托养、吃饭问题;90%的老人则是居家养老。可见,居家养老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中之重。

  对此,专家建议建立对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扶持机制,给予每个街道、社区一定的专项工作经费;还要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给予适当资助,对社会力量投资居家养老服务给予适当补贴,并在场地、工商、税务、水电、煤气等相关方面给予优惠支持,激发其参与积极性。

  银发浪潮加速 居家如何养老

  记者 姚湜 王晓明 长春报道

  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有限的养老机构难以承载不断膨胀的养老需求,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将成为未来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虽然一些地区已经形成了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模式,但是设施有限、人手不足、服务单一等问题依然困扰这一养老形式的发展。

  “目前养老服务员等公益性岗位人数太少,目前长春市大约有6000多名‘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义务赡养人或者扶养人)、低保和优抚等需要重点照料的老人,而现在能服务到的仅有2000多人。”长春市民政局福利处处长冀莉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无偿、低偿、有偿服务覆盖居家老人

  目前,吉林省居家养老服务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以及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照料站,为老年人提供日托等服务的无偿服务;第二种是整合社区商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送餐、送药、理发以及洗浴等低偿服务;第三种是利用家政公司为有较高需求的老年人提供细致、高端的有偿服务。

  近日,长春市绿园区宇航社区工作人员王雅茹就来到75岁的郭恒田家里。“小王来了啊,快进屋坐,今天家里没什么要帮忙的,你快坐下喝口水。”郭恒田的老伴、74岁的绿景荣一边拉着王雅茹,一边招呼记者说,社区的工作人员隔一两天就到家里来,帮了很多忙。

  在郭恒田夫妇身边坐着,王雅茹看上去就像老两口的女儿一样。而她是宇航社区的养老护理员,负责照料社区内六位低保户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每天或者隔天到老人家里看看,帮着打扫打扫房间,做做饭,还按照老人的需要做一些代买代办的活儿。”王雅茹说。

  宇航社区主任助理武智文介绍说,养老护理员的上门服务,是目前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方式之一。据介绍,居家养老是近年来新兴的社会养老模式,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居民的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它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会和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文化、娱乐、餐饮、保洁、医疗等多项服务,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2010年起,吉林省启动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旨在全面掌握老年人服务信息、整合服务资源,组织为老服务活动,对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政策保障和帮助。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建成1259个。吉林省民政厅福利处处长綦殿学介绍说,今年吉林省还将建设210个养老服务站。

  “我们的日间照料站内有五张床位,可以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社区居家养老的重点服务对象是60岁以上的低保、空巢老人,70岁以上的重点优抚对象,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武智文说。

  在长春市南湖社区,有一家运行了两年的老年关爱病房。据介绍,关爱病房主要有两项功能,一是照顾患有慢性病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二是对恶性病晚期的老年患者实施临终关怀。两年来,社区关爱病房接收老人100余例,其中癌症晚期、慢性病多脏器衰竭等需要临终关怀的老年人30余人。

  设施、人力、技能欠缺制约发展

  目前,我国居家养老还面临不小的挑战,问题之一便是养老服务站、日间照料站等社区机构设施有限,人手不足。另外,目前大部分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单一,一些服务内容与老人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错位。不仅如此,我国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的规模和素质也有待扩大、提高。据介绍,当前各地居家养老服务的提供者主要有政府聘用的社区工作人员和社会志愿服务人员,其中的大部分专业化程度不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很多并不具备养老服务护理员的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

  吉林省政协委员宋彬认为,开展良好的居家养老服务可以大大减轻子女负担。“失能、半失能老人基本上是靠子女、亲属照顾,只有极少数条件允许可以聘请护工。而他们的子女既要忙于事业,又要料理家务,加上缺乏医疗、保健、护理知识,身心疲惫的同时却又难以让老人满意。而面向居家老人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宋彬说。

  同时,专家认为,政府扶持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带有一定的福利性质,费用较低,容易被普通老百姓接受;而同时,这些养老服务机构还带有医疗、保健、康复、护理专业性的技能保证,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使其得以安享晚年。

  采访中还有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体系建设仍需加强,资金来源更有待市场化、多元化,仅仅依靠政府投入难以满足需求。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机制是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民间组织运作,虽然像吉林省一样,很多地区形成了区、街道、社区三级组织架构,分工负责居家养老服务的各项工作,但是组织体系中各有关部门之间缺乏有效配合,各涉老部门之间缺少协调沟通,没有真正形成合力。

  老年人“养”“医”难题仍需居家解决

  专家认为,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养”和“医”是老龄人口两个最基本的需求。因此在促进老年人居家养老问题上,建议在城镇社区医疗机构设立老人关爱病房,以政府部门为主导,鼓励社会捐助,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在病房建设方面,一是要强化康复治疗功能,增设康复手段和设备,让老人从康复中看到希望;二是要强化心理健康治疗功能,解决好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孤独感、衰老感、抑郁感、兴趣丧失等负性情绪,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吉林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专职副主委赵暘还建议,社区可以广泛招募失业、待业、退休人员担任家政服务员,主要承担老年人护理、做饭、打扫卫生等工作;而老人的基本医疗保健主要由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生承担,也可由有资质的退休医务人员提供服务;电器、家具等维修服务主要由有一定技能的志愿者承担;食品及日用品采购由社区安排没上岗的服务员完成。

  为使家政服务员稳定工作,社区应该为家政服务员开包括“三险一金”在内的基本工资,资金由上级民政部门支付,工资按劳动部门认定的家政服务公益岗水平,基础工资水平占其收入的2/3,另外的1/3工资可以由被服务家庭支付给社区养老工作站,社区视被服务家庭的满意程度支付另外的1/3工资。

  吉林省政协常委、省民盟副主委关今认为,还应该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对需要帮助的老年人设立家庭呼叫装置,为老年人提供应急服务。老年人在家中可以通过联网系统,一键式地传呼社区服务中心,提出服务需求。

  同时,在居家养老服务开展的时候,要重视老年人的心理评估,酌情提供必要的感情援助,指导老年人正确认识和应对老年期的各种生活应急事情,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第一现场

  老年公寓像家一样

  记者 姚湜 王晓明 长春报道

  当记者走进房间的时候,81岁的朴熙泰正坐在床上看电视。大约20平方米的房间温暖干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床边摆放着衣柜,衣柜对面的冰箱里储存着水果和食物,冰箱旁边的矮柜上还铺着绣花的桌布。然而这房间并不是朴熙泰真正意义上的“家”。

  “我们提供房间、床和衣柜,其他的家具、电器和生活用品都是老人们从自己家里带过来的,他们在这儿使用的都是自己的东西,熟悉的所以更加舒心。”吉林省长春市奥海老年公寓总经理宋玉环说。

  朝鲜族夫妇朴熙泰和李培素是去年入冬的时候搬进来的。老两口在长春市有自己的住房,但是采暖不好。“去年我到这里来看望我的一位朋友,发现这里条件不错,入冬了自己家太冷,我们就商量着搬到这儿来住了。每个月吃住都算上交2000元钱,挺划算的。”李培素说。

  今年80岁的王秀芬是长春市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的退休职工,她已经在宋玉环经营的老年公寓里住了六年。现在,王秀芬每个月领2500多元退休金,其中1200元用来交给老年公寓。她笑着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子女都在外地,一年能回来一两次,我在这儿有工作人员帮着打扫卫生、打热水、洗衣服,吃得可口,住得舒服。”

  宋玉环经营老年公寓已经有12年的时间,原址被政府征用后,目前的这一家在去年5月正式营业,现有床位200张,住着158位老人,平均年龄大约80岁。奥海老年公寓是长春市第一家全部是单人房间的养老机构,宋玉环说,老人年岁大了,同住一两个月可以,时间久了总是会有矛盾。

  祥和安养院是长春市第一家大型民办养老机构,目前拥有床位1350张,房间均为带洗手间的双人间。记者来到这里的时候是下午3点多,很多老人都聚集在三楼的活动室,有的在打乒乓球,有的在用健身器械锻炼身体。

  “做养老院一定要用心来做,没有把老人当成父母的心态,肯定做不好。”祥和安养院董事长宁殿军对记者说。目前安养院基本处于满员状态,除了餐厅和活动场所,还配备了医生,设立了药房,监控室内三台显示器48个摄像头监控着楼内的各个角落。

  89岁的王芝兰已经在祥和安养院住了12年,她的室友张淑兰今年85岁。王芝兰说,张淑兰去年夏天刚从吉林省集安市来到这里的时候,黑瘦,总是哭。可是记者来访的时候,刚吃了晚饭的张淑兰站在房间里精神抖擞地招呼记者坐下,笑容满面地讲她在安养院的朋友们总是捏她的脸说“少吃点吧,都这么胖啦”。

  一直以来,“住养老院就等于儿女不孝”的观念始终根植在东北老人心中。而目前,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接受机构养老的模式,尤其是类似奥海老年公寓和祥和安养院这种居住空间相对独立、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养老机构甚至吸引老年人卖掉房子前来养老。

  贾艳芬今年74岁,她从15年前就开始住养老院,最近更是卖掉了自己的房子,跟79岁的老伴蒋志忠把所有家当都搬进了老年公寓。在他们的房间里,双人床旁边是自己家里的沙发,衣柜旁边的矮柜看上去至少用了二十年。“这儿就像家一样,每天都三菜一汤,中午吃的小鸡炖粉条、炒蒜薹、炒蘑菇,特别可口。”贾艳芬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