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建设采访记(上)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06 08:03 来源: 中国质量新闻网

  跳动的数字 节能的根基

  ——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建设采访记(上)

  

  图为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福建)工作人员向客人介绍节能情况。

  □本报记者杨 蕾

  两辆白色的中型车,外观看起来没什么特别。打开后车门,里面摆放着的整齐的各种仪器设备立即显示出它们的与众不同。

  对福建省计量院院长许航来说,这两辆车犹如两件“宝贝”,在能源计量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污染源监控计量流动实验室”能够开到现场,实现在线烟气和水质监测系统便捷快速的计量检定;高精度衡器载荷测量仪,可以深入企业车间第一线提供大型衡器的计量检定,填补了非砝码检定大型衡器的国际空白。

  值得“炫耀”的不仅仅是这两台流动检测车,更有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福建)交上来的一份值得称赞的成绩单——截至2011年年底,该计量中心数据公共平台已实现280多家重点耗能企业主要能源品种能耗数据的联网和监测,及时、准确、系统的能源计量数据,为福建省经贸委加强节能项目审核和节能奖励工作及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节能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十一五”期间,国家质检总局依托省级计量院(所),在福建、江苏、新疆、重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批准建立了20家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以下简称计量中心),为地方政府节能减排工作保驾护航。几年过去了,计量中心在地方节能减排工作中到底发挥了怎样的“排头兵”作用?在建设中,各地遭遇了何种困惑?“十二五”期间,被寄予厚望的计量中心能否不辱使命,在节能减排的“战役”中再立新功?

  节能减排的坚实根基

  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十二五”期间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同时,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10年分别下降8%;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10年分别下降10%。

  节能减排,首先要量化能源和污染物,准确计量能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以碳税和碳交易为例,碳税的征收需要计量煤炭、天然气和成品油等化石燃料的用量,根据其含碳量测出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再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乘以固定的税率,从而得到碳税。因此,碳税和碳交易需要建立像税控加油机一样的计量体系。“如果数据不准,节能减排的政策制定就会失去可靠的根基。”许航说,近年来,随着我国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日益重视,随着地方政府在节能减排中所承担目标压力的增大,保证能源计量数据的准确可靠,已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所认知。

  从成立之初,计量中心就有着自己明确的责任使命:搭建起能源计量数据公共平台、能源计量检测技术服务平台、能源计量技术研究平台、能源计量检测人才培养平台,为政府实施节能管理提供权威准确的能源计量数据,向社会提供能源计量量值传递和溯源、能源审计、节能监测、节能评估、节能量审核、能耗限额对标、能平衡测试、能效检测、节能规划、碳排放计量等全面的节能技术服务。

  事实证明,各地的计量中心已经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节能法规、政策、标准的贯彻落实发挥了重要作用。福建计量中心数据公共平台已实现280多家重点耗能企业主要能源品种能耗数据的联网和监测,已对17家企业24台工业锅炉的热效率数据实现联网,对10家省直机关、事业单位的能耗数据进行联网和监测;安徽计量中心已经对23家企业进行节能量审核,形成一套完整的审核程序步骤,确保企业节能改造项目的真实性及申报节能量的准确性;广东计量中心已对20多家企业的3000多台(套)温度、压力、流量、电能、理化分析等能源计量器具实现在线校准服务;江苏计量中心参加了省质监局、省经信委组织的“江苏省能源计量示范单位”评选,对全省申报企业进行了现场评审,对各能耗企业认识和肯定能源计量对于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传统模式的挑战

  能源计量数据公共平台是任何一所计量中心的基础和核心。计量中心要发挥一系列作用,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实现能源计量数据的在线采集、实时监测、远程传输、集中存储。说起来容易,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江苏省计量院副院长马宇明分析,多年来,我国能耗数据统计采用各用能单位逐级上报的模式进行。这种人工报表的模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已被企业执行多年。但这种方式随意性大、准确性差、无法客观地反映各行业能耗的实际情况。要打破这种传统模式,既需要时间,也需要政府部门从制度改革上去推动。当企业和政府均以科学、准确的能源计量数据为统计依据,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和实施节能减排的各项制度和政策时,能源计量数据公共平台的重要性就能充分显现出来。

  “能源计量数据公共平台的建设,不仅彻底改变过去能源统计的模式,而且范围大,牵涉面广,没有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仅靠技术机构去建设是很困难的。”重庆计量中心负责人坦言,沿用多年的传统模式给计量中心的运作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中国质量报》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