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陈诗来:“竹痴”辟蹊径 丹青写“三绝”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2 04:10 来源: 深圳商报

  梧桐山深处的艺术小镇一如世外桃源,65岁的陈诗来在博雅馆内挥毫画竹。他笔下的竹子一扫“文人竹”纤细倚石的病态美,既生机盎然又潇洒野逸。

  有“竹痴”之称的陈诗来爱竹甚深,除自成一派的墨竹外,就连沧桑的竹头、挺拔的竹笋都能“独领风骚”,故有“南国一竹”的美誉。他的画作结集出版,国学大师饶宗颐亲为题写《陈诗来诗书画选集》书名;而已故爱国侨领庄世平则用“诗来种竹”给予嘉勉。

  “民间艺人”与竹结缘

  “我庆幸生长在长满绿竹的环境里,村前屋后岭头水边,处处长竹。”出生于1947年的陈诗来喜欢这样形容揭阳市普宁县的家乡。

  青年时代恰逢文革,陈诗来告诉记者,“当时离开学校回到农村,最朴实的想法是不要一辈子当农民,希望可以读点书学点东西,为自己的精神找点寄托,于是就想找个老师拜师学艺。”

  1973年,陈诗来得以拜汕头市画院院长刘昌潮为师,开始了学习中国画的新生涯。刘昌潮与董寿平等皆是建国后的画竹大家,陈诗来颇得老师真传,画功进步也相当迅速。1978年,他的作品已经在汕头日报等媒体刊登,小有名气的他还获得了一个去学校当老师的机会。

  “当时已经改革开放,我生性喜欢自由不喜羁绊,于是很快辞了教师工作。”陈诗来说,从此开始一位“民间艺人”的生活,给祠堂庙宇画壁画、做泥塑、木雕等等,而业余仍画竹不辍。或许正是生活的历练,让陈诗来的画作有了深厚的生活和感情基础,才能做到笔下传神。

  “南国一竹”声名鹊起

  2000年,年过半百的陈诗来突然决定要“闯深圳”,由于浓重的潮汕口音让他碰壁不少,最后落脚在一家私人画院当院长。而恰恰这块创业热土那种独特的精神风貌,使得他画风突变,由传统的“板桥竹”演进到自开画竹新门派。

  “虽然深圳有许多品种的竹——方竹、毛竹、楠竹、丹竹、金竹、佛肚竹、凤尾竹、油绿竹、赤丝竹、老龙头、车筒竹……我还是跑到龙岩、井冈山、武夷山、河源以至岭东一带,与竹相亲相恋。”陈诗来在一篇文章中回忆深圳的竹子如数家珍,关山月美术馆斜对面的几株佛肚竹,东湖公园的车筒竹等,以后都有幸成了陈诗来笔下的“主角”。

  这一年,由中国美协、文联等单位和广东省委宣传部合办的“中华魂”中国书画500强邀请赛,历经30年艰辛磨砺的陈诗来,以别开生面的作品《竹子春瑞图》获银奖,赢得了专家和评委“南国一竹”的美誉。

  2002年是“陈竹”的命运转折点,当时陈诗来一幅作品《巍巍正气》获得深圳市第二届颂清廉书法画展冠军后,其独树一帜的画法引起深港穗京各地媒体的争相报道,而更有幸被《人民日报》推荐为党的十六大献礼画,从此陈画几乎每年都有入选《人民日报》,包括《地老天荒》、《窗前》、《希望》、《故乡的云》、《入梦》、《好雨润新笋》等一批代表陈诗来新画风的作品七次登上该报,获得了社会的肯定,别具一格的“陈竹”在得到社会认可的同时,也得到了众多藏家的追捧,迎来了属于它的春天。

  “陈竹三绝”脱胎换骨

  除了承袭中国传统以竹比德,赞竹“上承苍天下抚行人”高风亮节外,竹子在陈诗来心中还有着一种亲情,成为“陈竹”突破传统自成一体的土壤。“儿时就常在月下粉壁上数着竹影,也常和小伙伴们坐在竹下,一边感受着月夜的清凉,一边争着讲从大人那里听来的天上人间的神奇故事。”

  枝条硬朗、长刺防身、竿入云天、身比松柏的“车筒竹”为“陈家竹”独创,陈诗来选择为潮汕人最有感情、被他们称为“刺勾竹”的车筒竹造像,在传统山水画里、在家乡的小桥流水人家中,在放牧牛羊的河滩地头,一丛丛绿竹生机勃发。

  就像中国国画大家、著名艺术评论家阎正先生所评论:“他画竹多走双钩,配以渲染,每一根竹干皴擦得当,如同西方素描使枝干立体起来。竹精在叶,陈诗来的竹叶正反向背,撇捺顿挫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竹笋在陈画中也是一绝,或水墨写意或工笔表现,有人曾用“无师无法诗来竹”来形容其独树一帜。他认为竹笋那种拔地而起代表了竹的新精神,而过去画家俯拾皆是都是竹竿竹叶,竹笋最难表现,陈画中竹笋能独领风骚。

  饱经沧桑的老竹头也是陈画独有,陈诗来最喜欢画佛肚竹的老竹头,经常写生才能把握其中奥妙,下笔也才传神,一幅《奇迹》画的就是一片枯死的老竹头,一根新竹破土而出,受到广泛好评。

  40年“恋竹画竹”带给陈诗来很多感悟,除了留下千余幅画作外,他还写了200多篇古诗,书法也颇有造诣。如今,65岁的陈诗来正迎来诗书画创作的高峰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