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名变更不能心血来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4 01:52 来源: 中国经营报唐黎明
福建省交通厅3月31日发布公告称,自2012年4月1日起,福建省行政区划内原湄洲湾港的四个港区、泉州港的三个港区以及莆田港的兴化湾港区,合并组成湄洲湾港,同日福建省湄洲湾港口管理局也正式揭牌运行。新港舍弃古港“泉州港”名称不用,转而改用“湄洲湾港”,此事引发轩然大波。
此次港口整合涉及福建省泉州和莆田两个地级市,湄洲岛位于莆田,莆田距离泉州约一小时车程,两地的港口隔着海湾就可相望。从港口吞吐量来看,2011年泉州市的港口吞吐量为9330万吨,莆田市约2079万吨。以“湄洲湾港”整合“泉州港”,有网友认为有以小吞大之嫌。而“湄洲湾港”的名称被认为更多考虑了莆田因素,还有网友称,福建省交通厅厅长恰好也是莆田人。
促进管理整合资源,是近年来城市地名变更,行政区划合并的常见理由,合并管理以后,选择哪一方的名称,自然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选择湄洲湾,还是泉州港,各自都有合理的理由。湄洲湾是世界上优秀的深水良港,能进超大吨位的轮船,早在孙中山写的《建国方略》里就已经有所阐述并给出建设意见。囿于多种历史原因,一直未能发挥其深水良港的优势,经济发展上也不如泉州港。而泉州港古称刺桐港,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了泉州港的繁华景象,认为其与亚历山大港齐名。宋元时期给泉州带来了“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正是这座港口造就了泉州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交通厅整合的理由是两个港口各属莆田市与泉州市管辖,是为了改变“一湾两制”尴尬局面。
港口、地名的变更整合,在各地的城市中并不罕见,远的如苏联的彼得格勒,曾被更名为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近几年又被更名为彼得格勒。文革期间,中国很多城市的地名也被改为反资路、反修路,拨乱反正后也都一一改回原有的名称。而近年来,地名更改、行政区划合并,最多的由头便是为了整合资源、方便管理、促进经济发展。
福建省交通厅也称,港口整合的举动标志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错位发展的沿海三大港口格局正式形成,未来将全力推动其建设成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促进经济发展的急切之心,可见一斑。
然而,地名是长久以来约定俗成的文化产物,承载了一个地方的发展历史,草率地变更一个地名,就抹杀了承载其上的文化传承。历史也证明,那些非理性的更名并区,都会被强大的文化传统改弦更张。
过去的更名并区事宜,发个红头文件就可搞定,现代社会信息传播迅速而深远,民意的反馈也更加汹涌及时,地方官员在确定这样的重大事宜时,不能只顾经济效益,罔顾历史传统,也不能只走形式主义拍脑袋决策,罔顾民意反馈。
政府官员通常看重的城市经济效益指标和城市硬件的现代化程度,这些只是一系列时时刻刻都在浮动变化的参数。在数据化的城市参数之上,存在着一种不可计量的“城市精神”——城市文化,在一片土地上所沉淀、凝聚、渗透并延续于民族内心的城市信仰与城市信念。
因此,这些更名与合并是否符合历史的发展潮流,有待时间的检验,我们对城市所做的一切,是城市文明的组成,还是垃圾,需要时间和历史来检验。
西方有许多历史名城,经过漫长的中世纪,累世经年积淀的城市标志,伴随着那些标志物屹立不倒的,还有持续不断的人文精神的传统。
以罗马为例,罗马也被誉为“永恒的城市”。在罗马,只要有好奇心存在,无论是建筑、街道名称、生活方式……你都可以看到古老的过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交织在一起,历史文明被代代传承,这也是罗马的城市魅力所在。
从我国城市发展史来看,城市的历史文化、分布格局、发展规模以及发展程度,甚至发展命运,基本上都与城市所在地域、辐射范围的区位、资源、交通、生态等诸多因素相关。那些经过战火、灾害洗礼后,仍能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的港口和城市,往往是一个地区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这些城址或许有所扩展或就近迁移,城市规划建设有继承也有发展,但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却形成了千丝万缕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联系。而这些,才是一个城市发展延续的生命力。
因此,我们在大展经济发展的雄心壮志之时,更应关注民生的诉求与反馈;在进行城市开发建设时,还应关注城市文化的继承延续,我们在构筑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的同时,还要构建城市文明的高塔。
作者为安邦咨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