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一季度物价涨幅回落明显仍需警惕成本及输入性通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4 06:05 来源: 金融时报

  谢利

  数据显示,一季度CPI同比上涨3.8%,涨幅比上年全年回落1.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2个百分点。

  不过,推动物价上涨的一些基本因素,特别是成本和输入性通胀的推动没有根本消除,有些压力还比较大,因此对后期物价的上涨仍要保持警惕。

  记者谢利随着近日国家统计局相继公布一季度经济数据,公众目光焦点更多地转向GDP减速,而不再是CPI涨幅的波动。

  数据显示,一季度CPI同比上涨3.8%,涨幅比上年全年回落1.6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1.2个百分点。不过从单月情况看,3月份CPI上涨3.6%,比2月反弹0.4个百分点,高于市场预期。尽管3月份CPI同比涨幅有所回升,并没有改变各方对全年物价整体回落趋势的判断。在各分析机构看来,防通胀已不是今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通胀压力持续放缓

  虽然一季度CPI同比涨幅3.8%依然不算低,但相对于去年曾连续几个月维持在5%以上的高位,已经明显回落,并且逐步进入下降通道。即便受短期季节性因素影响,CPI涨幅难免出现波动,但全年物价整体下行势头不会改变。

  对此,各方专家及分析机构已基本形成共识。北京领先国际金融资讯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董先安分析认为,从农业部、商务部口径的每周食品价格来看,受益于肉价持续回落,3月以来食品价格环比先升后降,蔬菜价格先涨后跌,粮食、禽蛋、食用油等相对平稳。从统计局口径来看,非食品价格同比去年底回落至1.9%,近期则保持在1.6%附近,而去年头11个月均位于2~3%区间。根据总需求和货币的信息来判断,今年二季度通胀走低的概率较高。另据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中国经济金融展望季报》,该机构预测二季度我国物价将延续回落态势,CPI和PPI分别为3.0%和1.0%左右,并认为“通胀压力减轻,将为宏观政策的预调微调腾出更大的空间”。

  对于3月份CPI反弹,专家表示无需多虑,短期扰动因素并不会改变全年物价走势。渣打银行亚洲区高级经济师刘健恒表示,3月份主要是受因天气问题而引起的蔬菜价格上涨影响,而从整体来看,通胀压力在逐步舒缓当中。他预计,CPI数据在未来两个季度会继续回落,而第三季度的某些月份中,甚至有可能降至1.5%的水平,在触底后会有所回升。

  推动物价上涨因素并未消除

  在本月13日国新办举行的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谈到物价形势时,语气中对全年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也表示出信心。

  他分析说,稳定物价有较多有利条件,一是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有利于缓解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有利于维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二是当前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M2增长速度为13.4%,通胀外在的货币条件得到一定控制;三是粮食连续八年丰收,主要农产品的供应比较充足;四是国家绝大多数工业品供应充分,3月份PPI同比下降0.3%,对CPI传导的压力有所减轻。除此之外,经分析机构测算,翘尾因素也在明显收窄,一季度CPI涨幅中翘尾因素约为2.3个百分点,二季度则减小到1.7个百分点。综合这些因素来看,物价再次出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很小,全年通胀率控制在4%左右的目标有望实现。

  不过,盛来运也表示,对物价问题不能掉以轻心,推动物价上涨的一些基本因素,特别是成本和输入性通胀的推动没有根本消除,有些压力还比较大,因此对后期物价的上涨仍要保持警惕。

  抑制通胀应综合施治

  专家分析指出,未来促进消费物价上涨的因素,既有全球流动性较为宽松的作用,也包括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振荡,国内部分农产品价格压力长期存在等方面的影响。其中比较令人担心的是国际油价上涨,以及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对物价起到的推升作用。

  今年以来发改委两次调高成品油价格,已经对近期CPI走势产生一定影响。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分析3月份CPI涨幅回升时表示,3月国际原油价格升至高位、国内成品油大幅上调,交通中的燃料价格、居住类中的水电燃气价格亦会随之上涨,进而直接推动了非食品价格的上涨。

  面对未来可能引发物价上涨的多种复杂因素,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采取综合措施抑制通胀,包括加强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降低成本,加强监管、规范秩序等。而在控物价政策方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认为,应着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侧重需求管理逐步向供给管理转变,建立供求平衡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破解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现象;二是从过多倚重货币政策向更多采取财政政策调控物价转变,通过财政支出的调整,发挥其在抑制通胀供给方面更具针对性、更为精准的作用;三是逐渐学会从管理国内市场向管理国际市场转变,鼓励更多企业到海外投资,获得更多海外资源勘探权和开发权,打破跨国公司对资源和价格的双重垄断。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