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城镇化:去伪存真前路漫漫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5 16:56 来源: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王超报道

  在外需不振的情况下,我国开始努力扩大内需,在这个过程中,城镇化一度成为法宝。

  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速度逐渐有了起色。

  最新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3%,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但在专家看来,这个数据水分很多。3月底,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2012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上表示,去年年底农业户籍人口是9.35亿,51.3%比例的城镇化水平,至少要砍掉1/3。也就是在目前的城镇人口里面,至少有1/3的人还要经历一个成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这种不完全的城镇化不仅不能成为拉动内需的强劲动力,长久下去,还会积累一些矛盾,成为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不利因素。

  设计过渡制度

  我国城镇化不完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体制桎梏,尤其是户籍体制的落后。应立足实际建立一种过渡机制,来解决农民工进城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原有市民相比,新进城农民工还无法同等享有城市政府提供的各类公共服务。例如,社保和教育。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要达到完全城镇化关键是要实现城乡人口城镇福利的无缝对接,应该在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方面取得突破。例如,户籍、就业、工资、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多项制度的改革。

  但就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而言,改革将涉及到方方面面,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要想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在亚洲的泰国,在这方面给中国好好地上了一课。曼谷市政府把该市300万以上的农民工分为两类来处理:一种是来城里的目的仅仅是赚钱,赚了钱就回家继续从事农业的农民。这部分人只需要到曼谷的劳动局登记,劳动局会管理企业给其上相应的工伤保险。而另一部分人则是想未来成为曼谷人的农民,他们就要像曼谷人一样开始缴纳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险税费,缴足8年以后,当地政府就会认可你。这种制度给了农业转移人口一个选择的机会,也给了政府一个过渡的机会。

  陈锡文表示,我国应在立足自身情况的前提下,尽快建立类似制度,解决问题。首先,应努力消化、去帮助已经进城的人,解决公共服务的问题,同时也给他们做选择的机会;其次,对未来可能新进入城市的人,要努力加快推进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的城乡均等;最后,要有一种允许政府和农民过渡制度的设计,来逐步地解决农民进城问题。

  谨防人为城镇化

  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还出现了人为的城镇化。这些城镇并没有真正的支柱型产业做支撑,只是空中楼阁。

  白朋鸣表示,自“十一五”计划提出城镇化战略后,各地出现城镇化“攀比风”,不少地区出现城镇化率提升超过1.4个百分点,部分省份还出现提升超过2个百分点的情况。这种盲目求“快”的方式并不利于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健康的发展需要有相应的公共服务配套措施的提升、就业岗位的增加、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等发展条件为基础。而有些城镇单纯依靠房地产业来支撑经济发展。“然而,大批商品房和商业地产建起来之后,他们才发现根本没有人购买,也没有企业入驻。这样的城镇化只能说是假城镇化,最终必将受到市场的惩罚。”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时红秀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时红秀表示,城镇化的进程有其客观发展规律,必须是先有产业聚集,再有人口聚集,最后才能形成城镇。我国的城镇化必须遵循这样的规律。

  对于如何选择城镇的支柱型产业,白朋鸣建议,城镇化发展需要根据地区间软硬件条件的不同而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支柱型产业,这就表明需要考虑地区本身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现在拥有的产业发展优势、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以及人才供给情况等。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