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行业:涉足“ST”得不偿失 价值投资才是王道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17 07:08 来源: 金融时报记者 王璐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随着近期ST个股年报的陆续披露,基金密集参与垃圾股炒作的行径也“浮出水面”。根据已经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显示,目前基金共计涉足50只ST股,创2007年以来的最高峰,占基金全部持股总量的2.43%,这一数字也刷新了两年以来的该项纪录。在证监会一再强调,机构投资者应当树立长期、理性的价值投资观念的同时,为何基金还要频频涉足“雷区”?“押宝”ST股真的能成为弱市中的一条投资明路?监管层又该如何引导基金向价值投资的健康方向发展?
众所周知,“ST”几乎是“高风险”的代名词。然而,这一特殊身份似乎并没有妨碍基金对其的垂青。数据显示,自2009年开始,共有12家基金连续3年持有“特殊处理”股。其中包括华夏基金公司旗下的4只基金,以及国泰、汇添富和诺安等3家公司旗下的各2只基金。而最新的数据也显示,*ST金马、ST中源等在去年四季度期间获得基金增持超亿元,*ST建通被工银瑞信独门重仓,国泰旗下7只基金则重仓*ST盛工。
在振荡的市场格局中,ST股真的能够救基金于“水火”之中?至少从长期来看,答案是否定的。“‘特别处理’股的风险较大,市场对其情有独钟无非是报有很高的重组预期。殊不知重组成功毕竟还是少数,且存在长期停牌和大幅波动的风险。”日前,深交所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
深交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年至今,深市主板ST股票和*ST股票因重大事项停牌150余次,其中停牌一个月以上的有59次,一些股票甚至暂停上市或停牌多年,至今未有结果,如“*ST创智”、“*ST广夏”等。同时,ST板块的波动性也远高于大盘,如在2011年1月4日至4月20日期间,深证成指累计上涨2.37%,同期ST板块累计涨幅达18%;而2011年11月16日至2012年1月6日,深证成指累计下跌17%,同期ST板块累计跌幅却达34%。
一方面,退市制度的完善加大了ST股借壳的难度;另一方面,业绩长期亏损的ST股也存在股价波动的风险。可为何基金偏偏要涉足其中?“由于国内资本市场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价值投资的理念正遭受严峻的考验。”一位资深市场人士告诉记者,大部分基金公司均表示坚持价值投资理念,通过发掘行业和个股获得收益,但在A股市场投机炒作之风盛行、股权文化和分红意识淡薄、退市机制缺乏、欺诈上市和其他违法行为频繁、供需严重失衡以及公募基金以相对排名作为主要考核机制的环境下,让机构投资者真正扛起“价值投资”的大旗,还有待时日。
谈及如何引导基金走“价值投资”之路时,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吴志军表示,这需要不断完善价值投资的环境,包括以建立投资者与融资者的制衡体系为重点,改善IPO环境,引导资金在一级和二级市场合理分布,而企业上市后应采取措施让其投资价值予以兑现,将长期分红指标列入上市公司再融资、发行债券的必备条件。汇添富基金总经理林利军也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进一步引进长期资金入市,改革养老金制度等;二是建立退市机制,让绩差股退市,净化市场;三是大力提升机构比重;四是基金公司要加强自身投资和研究能力,坚定投资理念。他进一步表示,目前基金短期投资压力让部分基金一定程度上投机行为比较严重。基金业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更有效贯彻实施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和理性投资的理念。
事实上,监管层也一面在积极倡导价值投资,一面着手整顿A股市场的投资环境。在今年2月底,监管层便传出声音,要求券商基金率先引领价值投资。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负责人认为,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要从上到下树立长期、理性、价值投资理念,在全行业发挥好率先引领的“主力军”作用,不断提高服务投资者的主动性和实际水平。
上交所总经理张育军对此曾这样表示,上交所将采取六大措施提升理性投资水平:一是加大市场服务力度,吸引更多优质企业上市,进一步充实蓝筹股市场,提升市场价值和吸引力;二是持续推进投资者教育与服务,采取一系列活动推动价值投资理念的普及;三是采取多项措施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四是加大基于蓝筹股的产品创新力度;五是创造条件吸引养老金和企业年金等更多长期资金进入证券市场,这些资金的性质决定其首选投资标的必然是蓝筹股;六是全力配合做好各项改革工作,为理性投资和价值投资打好基础。
有人以2005年4月沪深300首批成份股为例,统计了其中269只股票过去10年(2002年1月4日至2011年12月31日)的收益情况,发现算术平均收益率达到了166.6%,而同期上证综指的涨幅只有33.62%。“这说明沪深300的蓝筹公司能够给投资者带来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而坚持以蓝筹股为主要投资方向的主动管理型基金也可以取得不错的回报。”市场人士表示,2010年到2011年基金公司经历的这场风格偏移与修正、资金来回折腾的“阵痛”经历说明,坚持价值投资才是基金成功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