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密集型企业的悖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0 04:27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自3月15日,大连实德集团董事长徐明“失踪”以来,这家曾呼风唤雨的民企陷入了空前的质疑。
徐明以21岁少帅之姿创办实德集团。初以冷库工人跃击商海,涉猎机械工程及家电生产,凭大连土石方工程完成原始积累。尔后进入塑钢产品领域,并收购国内最具实力甲A球队,扬名天下,也获取了一般企业难得的诸种资源。
在进军足球界之后,徐明的商业帝国也开始急剧膨胀。2002年开始,实德先后进军石化、金融保险、地产业,其中自有一番曲折。但至2011年,英国人胡润计算的富豪榜中,徐明身家已高达140亿元之巨。其时,徐年仅40岁,其兴可谓勃焉。
徐明从一名富足的小企业主,倏尔成为商业帝国的掌舵者,这类故事在今日之中国并不鲜见。甚至,徐明这一类企业家也有相似的脸谱。他们少年得志,却懂得低调行事;出手神秘,却往往动辄百亿。更关键的是,其迅速做大的领域,例如金融、地产、石化,并非普通民企可以染指。
进入这类行业,无论是土地、贷款等要素的获得,还是各个行政部门繁琐的审批手续,皆非普通民企可以胜任。更重要是,一些垄断领域的牌照,需要相当深厚的政府公关能力。类似这样的企业可称之为“关系密集型”企业。
中国入世这十年来,中国民营企业即有两类鲜明的代表。一类是生存在行业的中下游,依赖人口红利,赚取微薄的代工利润,这类“劳动密集型”企业遍布沿海,他们依靠勤奋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虽然饱尝艰辛,但活的相对安全。
另一类,即为实德这类“关系密集型”企业。他们往往有着艰辛的第一桶金,因而在“做大”的诱惑之下铤而走险,依靠“特定权力关系”获取超大项目所必须的行政资源,进而在一些行业里(如金融、基建)等领域提前布局,获取超额回报。
在中国特殊的营商环境中,“关系密集型”企业的行为极难拿捏。在徐明之前,地产、金融、能源、基建等领域,已有太多年轻的福布斯富豪骤然落马。徐明正是从早年的“劳动密集型”领域,进入“关系密集型”行业。一旦进入后一领域,就意味着日进斗金,但也面临着复杂的政商关系。
要处理这类关系,需要的不仅仅是卓越的经营管理能力,也需要老辣的政治眼光,遂有民营企业家必须是政治家的说法。在中国,一些政商关系处理的比较好的企业,一方面必须和政府保持良好关系,这是现实的生存法则;另一方面又不和特定的权力主体捆绑过深,保持自身的底线。而从媒体已经披露的信息来看,徐明的商业帝国虽然庞大,却并不稳固。脆弱的资金链,复杂而隐秘的与权力的关系,暴露了徐明所打造的帝国的泥足所在。
不过,在追问实德系病灶所在之时,也要反思为何在那么多神秘富豪锒铛入狱之后,仍然有徐明们前赴后继,在类似赌场的“关系密集型”行业中起落浮沉。在一个正常的商业社会中,企业家的职责应是专注经营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而非苦心经营人脉,以投机之道一夕暴富。事实上,“关系密集型”企业的存在,本身就是荒谬的。在一个公平透明,法治健全的商业社会中,自有市场配置各类资源,而无需“关系”的人工介入。
换而言之,像实德这样的企业,如今陷入危局,固然实德系操盘人难辞其咎,实德所寄生的商业环境实为根本。如果上游领域没有垄断,如果民企借贷被一视同仁,如果土地招标透明公开,商业的归商业,政治的归政治,也就没有企业家的“被失踪”,以及“关系人”的落马。
解决中国特色的“关系密集型”行业问题,必须有赖于更进一步的改革。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政商精英已经明白,这类行业存在的问题,仍然是因为存在着权力错位越位之势,改革未能深入。解决这一问题也别无他途,只有继续改革。否则,仍将有人步徐明之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