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哪些公务员在卖我们的信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7 16:19 来源: 中国经营网

  令人惊讶的是,此次专案行动查获的源头中,有公务员,也有政府部门协助人员,还有公司职员。

  只要有手机,你一定会被无休止的垃圾短信到电信诈骗骚扰过。

  而且这些骚扰者越来越能实现精确打击:不仅能像老熟人那样亲切地喊出你的姓名,还知道你最近的需求。

  比如你刚买了房子就会有商家像亲人一样给你推销建材用品,而刚晋升为父母就会有陌生人给你推荐童车和放心奶粉。

  这种感觉像在一个越来越重视私权利的社会,自己却活成了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被暗中无数窥视的眼光包围。唯一不同是:这些人往往只是盯着你的荷包,给你的内心增加不安和焦虑。

  4月20日,公安部部署20个省市区公安机关展开侵害公民个人信息案统一收网行动。4天内,北京、河北等全国20个省市区公安机关全线出击,一举摧毁了一批犯罪网络,抓获1700余名犯罪嫌疑人。

  令人惊讶的是,此次专案行动查获的源头中,有公务员,也有政府部门协助人员,还有公司职员。涉及到的部门和公司,既有工商局,也有民政等部门。而公司职员不少也来自备受政府青睐的垄断企业——有各大电信运营商的职工,还有来自银行、民航、保险等行业的员工。

  于是形成了一个强悍而可怕的牟利链条——从政府部门、电信运营商等信息掌握者,到数据平台和中间商等非法中介,再到非法调查公司,形成一个让人永无安宁的可怕利益链条。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你加倍小心,尽量不给陌生人留手机号码,甚至不参加任何需要留下个人信息的商业活动或调查,还是难逃成为透明人的厄运。

  根据2009年颁布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七)第253条规定,出售或者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窃取或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但在以后3年时间内,个人信息被侵犯事件并未得到有效遏制,甚至成为更为庞大、公开的买卖。公安部表示,大量应由国家机关掌握的公民个人信息外泄,被非法买卖的个人信息包罗万象,令人触目惊心,极易引发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各种新型犯罪。大量公民个人信息被批量买卖和泄露,成为新型犯罪的根源,与绑架、敲诈勒索、暴力追债等黑恶犯罪合流,严重威胁社会稳定。

  令人惊讶的是,此次专案行动查获的源头中,有公务员,也有政府部门协助人员,还有公司职员。

  本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公民个人信息应该起到守护神作用的部分公务员,为什么扮演了为虎作伥、侵害公民私权的急先锋?

  首先还是利益驱动,当他们和自己亲人靠公民无从对抗的权力免费获得个人信息后,无疑会被市场中非法公司盯上,加上其身处整个产业链的上游,作案极其隐蔽,即使事后追查,在现行管理体制下,由于行政监管滞后,社会监督乏力,也往往使执法人员遭遇调查难、取证难、执法难。

  在侵害个人信息入刑3年时间内,尚无一例公务员和垄断公司工作人员受到追究,倒霉的往往是利益链末端的N道贩子了。

  尽管公安部表示,打击源头是本次专案的重中之重,“不管涉及到哪个部门,一定严查到底”,但结合当前行政管理和垄断企业运行现状,要想取得公众满意的治理效果,严重值得忧虑。

  此外,现行法律对惩处的规定太笼统,应进一步进行明确,比如什么情况才算是“情节严重”。目前,公安部拟与全国人大法工委、最高法、最高检等部门沟通,督促司法解释需要尽快出台。甚至有专家建议,应当有一个行政方面的法律,如制定“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

  即使如此,作为普通公众还是由衷希望,此次治理除按以往的惯例,收拾几个下线的非法公司,当真正法办几个靠手中公权非法牟利的公务员——且应罪加一等,起到惩戒和震慑作用。

  从长远看,除了完善法治,加强执法,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一定要尽快变革,垄断必须破除,只有事关权力和国有公司的一切信息能依法公开,整个运行能走进阳光地带,能够接受社会监督,公民的个人信息才能真正得到有效保护。

  现实往往与之相反:这些强势机构经常充满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而公民却经常被违法分子剥光衣服,在大庭广众下悲催地示众。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士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