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资源畸形分布激化医患矛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8 03:46 来源: 中国经营报孟庆伟 索寒雪
因医生短缺导致的服务不周某种程度上也是引发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表示,我国执业医师人数达270万,而全科医师队伍还只是这庞大群体的一小部分。按国际上每名全科医生服务5000名居民的低限标准,我国仅5亿城市人口就需要至少10万以上全科医生。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三甲医院难进、不愿进二级医院而选择转行等原因都直接导致医生短缺。
难进三甲医院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无论是临床专业的本科生,还是博士生,几乎都把三甲医院作为就业的第一目标。有的标准甚至定为“至少三甲”,还希望在规模、城市、待遇等方面再优中选优。三甲就像金字塔的塔尖,成为医学生最渴望的归宿。
想成为一名三甲医院的医生并不容易。进入知名医学院是一个重要门槛。据了解,国内医学院翘首的协和医学院近年北京地区招生分数与北京大学分数持平。在浙江等高考大省,考取协和医学院的难度甚至要高于北京大学。
但即便是协和医学院的毕业生,进入三甲医院也不容易。“首先,进入三甲医院需要博士毕业。”曾经担任过三甲医院招聘主管的人士向记者介绍。“而且,只有屈指可数的协和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等类似学校毕业的博士才有进入三甲医院的面试资格。”
通过正常工作调动也难以进入三甲医院,“只有三甲医院之间可以调动。即便是协和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在二甲医院工作,也几乎不可能通过调动进入三甲医院。”上述人士透露目前医生选拔的严格标准。
从本科开始读到博士毕业,最快的一条途径是高考时选择本硕博连读的专业,学习时间至少8年。如果不是连读,本科5年,硕士和博士分别两年,则需要至少9年的时间才能参加社会工作。按现行的教育年限,毕业时间恰巧在26岁以上,“结婚、生子、买房”等压力,同时向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袭来。
对于广大医学院的毕业生来说,即便有机会进入到三甲医院实习,收入也非常低,几乎全部要靠父母支撑。
住院部是很多实习生和刚毕业的学生在医院的第一个“落脚点”。卢娜的科室中,时常会有实习生和刚毕业的博士,“他们是最惨的,不仅工作时间超长,而且十分烦琐、疲惫,收入非常少,没有科室奖金,只有基础的1000多元,如果只是实习生,连这点都没有。”卢娜表示,不久前刚刚在哈医大遇刺的医生王浩就是实习医生。
学历胜于经验
虽然就业协议还没签,但广州某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生小张告诉记者,工作基本有了着落,她即将奔赴的地方,是医学院校的莘莘学子做梦都想去的一家北京三甲医院。“我拼的是实力,等了三年。”小张颇感自豪地说。
可三年前硕士毕业那会,找工作曾让她一度陷入悲观。“想进三甲,不是博士基本没戏。”
为了这个目标,当年小张的很多同学和她一样,都选择再吃几年苦,继续求学。据了解,考硕、考博,进站做博士后,也是近几年医学生为了推迟就业给自己的一个“缓兵之计”。麦肯锡公司曾发布的一份《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本科专业类中读研比例最高的是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为22.7%。此外,一些医学高校的招生人员透露,近几年国内各个医学高校的研究生数量超过本科生数量已成为趋势。
小张告诉记者,她所在学校今年毕业的博士生,绝大部分已确定了就业去向:医院、科研机构、高校、公务员等,但硕士生就没这么好运了。
“现在看来,博士考对了。”小张说,她的导师带的4名博士生,都已经找到了三甲医院,且都在国内一线城市。
不过她在一些招聘会上注意到,随着研究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和三年前相比,规模大的三甲医院的入职门槛也“水涨船高”,除博士学历是硬杠外,对科研水平和技术水平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就业依然很难,我的一些博士同学也有去二级医院、甚至社区医院的。”小张告诉记者。
有数据显示,2004年之后,我国医学生数量一直以20%~30%左右的速度递增。北京某医学院校研究生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三年来医疗行业的用人需求持续旺盛,不过“盘子”大了,招聘要求并没有降低,而是越来越高。
小张说自己很幸运,不仅能去知名三甲,还能有正式编制。“有编制就可以晋级、提升。”据了解,很多医学生择业时,尤其会考虑编制,有些人甚至会为了一个正式编制,不当合同工,而舍三甲医院,选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缺口更大
但该负责人称,总体来看,医生存在缺口,且主要集中在二级医院,京外的基层医院缺口尤为明显。北京因为医疗市场大、留京落户、收入等因素,使得北京的基层医院有着特殊的吸引力。
“都集中在三甲了,基层医院没人去。”哈尔滨医科大学一位副教授表示。此外,医学生就业存在“冷热不均”的情况,即临床专业的学生就业热,而基础研究专业并不抢手。
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的相关工作人员也表示,受个人意愿、社会大环境、就业满意度等因素影响,需求与供给之间确实不一定完全对口。但该校医学专业的研究生近几年的就业去向总体是不错的,主要包括医院、科研机构、高校、药企、医药行业以外的单位等,尤其是临床专业的学生“相当不错”,去三甲医院的也很多,且分布在全国不同地方。
和研究生就业不同,首都医科大学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该校本专科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率一直高于北京市平均就业率,80%以上都在医药行业,其中医院占大多数。
此外,由于北京三级医院对护理人才的缺口较大,毕业生中护理专业的学生一部分去了三级医院。
已在北医三院工作多年的小王告诉记者,和他一起毕业的大部分学生都想进医院,但苦于没有关系,不得不被迫转行。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七年制专业2010届研究生王硕,就没能穿上他心爱的白大褂。2010年毕业前,他有两个愿望:进医院、落北京户口。但辗转经历了三甲医院、杂志社、药企、社区医院、民营私企等一轮轮考试、面试,却因为学历不够、户口等因素,没能进到医院,最终转行到国家级的一个教育机构。
小赵2007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因为对医药行业兴趣更大,毕业后进入到一家知名医药外企,做上了销售代表。
小赵班上有20多个同学,当年只有三分之一参加工作,其他的人都选择了考研。这三分之一中,又有70%没有做临床医生,而是去了药企或者其他行业企业。
和他出于兴趣爱好不同,班上去药企的同学主要是考虑了投入产出比,毕竟年轻的临床医生收入很低,而药企要好很多,拿外企新入职的销售代表来说,平均年薪差不多有10来万。而他现在的年薪,是做临床的同学的4~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