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户的拼时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8 07:53 来源: 华夏时报本报记者 王晓慧 北京报道
苦苦熬过寒冬的陈庶,最终也没能迎来自己的春天。
“今年是我近十年经商生涯中最难、最累的一年。”31岁的陈庶经营一家鞋店,他一边忙着把过季的鞋子归类,一边跟记者闲聊,“从去年年初开始,门店租金、人工成本纷纷上涨,摊到商品上的价格至少上涨三成。现在我们是不涨亏死,涨了等死,实在没法做下去了,把这堆鞋处理之后我就撤店了。”
陈庶的鞋店位于人民大学东门的女人街,这一带曾是中关村附近有名的黄金地界,不过千米长的街道两边紧凑地驻扎了几百家大大小小的商铺,这里的门市店更是鲜少见到“转让”的字样。
但2012年的春天,女人街似乎没有搭上通往春天的列车,显得死气沉沉。
《华夏时报》记者调查发现,与陈庶店面平行的8家门店,有四家玻璃门上分别贴着“转让”的白纸,而整条街上“招租”、“撤店甩卖”的字样同样是比比皆是。
陈庶租的店铺一共有三间,三个商家共同租用,他租的是最外面的一间。“三年前我租这样一套房子的租金不过两万,今年已突破四万了。”他说。
租金高涨无疑是导致陈庶撤店的最主要因素,但绝非是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总说给小微企业减负,但大都是换汤不换药,一个收费名目倒下了,更多的名目站起来。”陈庶掰着指头给记者数着,“个体工商协会费、环卫站垃圾费、人防办公室防空费、年检费、各种税收……一项检查不合格就有可能罚死你。”
欲说无词、欲哭无泪、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这似乎成了当今个体门店的写照,为了生存,他们开始想尽一切方法降成本。“拼店”成了陈庶们不得已的选择。
4月25日,记者在五道口的一家门店前看到一则“格子店招募”告示,进去看到不足20平米的小店放置了7个货架,上面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店主告诉记者,这些格子都是用来出租的,每个格子月租在200-500元不等,格子里的商品分别属于不同的主人,他们平时只要定期上货就行了。
“出租格子也是拼店的一种形式。”陈庶告诉记者,为了减少租金压力,降低经营成本,很多租户都会将租来的房子分拆出租。
除了“拼”店面,进货、员工、水电费等等都在可“拼”范围之内。
陈庶指着摆了一地的鞋子告诉记者,这些商品从采购到店面都是一路“拼”过来的,“我这些鞋子是跟北京地区的7个店主一起从厂家采购来的,那样可以拿到批发价的8.5折,从厂家快递到北京也是我们集中找一家快递公司递过来再分货,这样快递公司可以给我们优惠。我租的这个店面虽然有三个商家,但我们共同雇了两个销售员,她们的基本工资由三个商家共同分摊。”
2012年,突飞猛涨的高租金、高税费让实体店不堪重负,最终导致成片的商铺无奈关门、撤场,换手率明显增加。本报记者从链家地产双安店获悉,其商铺的登记数量明显多于往年,同时,承接店铺的大都是一些连锁店,或者是“拼租”的商家。
拼采购、拼物流、拼店面、拼销售员……这些无爹可拼的个体门店似乎已进入了一个“全拼”的时代,本报记者先后走访了70多家销售不同产品的个体门店发现,所有店主的产品均存在“拼”的成分。
“‘拼’了未必会赢,但不‘拼’大都会输。”陈庶表示,拼着做生意会为实体店赢得更多的生存时间,但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依然会有大量的门店选择逃离商业街或者就此金盆洗手。
记者随即分别走访了方庄、蒋宅口、五道口等多个一度被视为黄金地段的街道,“一店难求”似乎早已是明日黄花,每条商业街上均有不等数量的空置门店。
“近年来,小微企业尤其是个体户的生存状况的确令人堪忧,撤店原本是市场行为,但今年这个现象尤其突出。”工商联一位高管告诉记者,他们4月初完成了全国小微企业的调研工作,高昂的经营成本致使小微企业很难拼得过大中型企业,缺钱几乎是所有小微企业面临的问题。
而上述工商联高管同时向记者描述了这样一个矛盾的场景,为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他曾带着一家银行的放贷主管一起走访企业,并且信誓旦旦地保证企业一定可以贷到钱,但企业负责人平和地说,“我们不贷款。”
“不是不想贷,而是贷不起。”雅视1000眼镜有限公司的老总郭进告诉记者,放眼望去,各大银行似乎都在积极地推进向小微企业放贷的工作,甚至有的银行设立了专门的放贷部门,但企业真的去贷款了才会明白,那门槛绝非一般的小微企业所能跨越的。比如,要贷款需先存入等额的存款,甚至有的银行向贷款的小企业强制增加贷款额50%的“中间业务”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