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强险市场游进“鲶鱼” 外资险企等待6年终获经营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5 08:59 来源: 华夏时报本报记者 胡金华 上海报道
交强险对外资全面开放尘埃落定。
4月30日,国务院公布关于修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下称“交强险条例”)的决定,其中第五条第一款修改为“保险公司经保监会批准,可以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并从5月1日起施行。这使得自2006年7月1日施行的原条款中只有中资保险公司可以经营交强险正式被打破,外资保险公司在等待了漫长的6年之后,终于等到经营交强险的资格,而在这几年间,国内中资财险公司在交强险的经营上也经历了从暴利到巨亏的数度轮回。
“从短期来看,由于外资财险公司规模小,交强险放开经营对市场的影响几乎看不到;但是从中长期而言,外资的进入增加了市场经营主体,使得国内车险市场朝着更规范的方向前进。”5月2日,京华山一香港有限公司保险研究院夏平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外资险企等细则出台
今年2月,中美双方签订《关于加强中美经济关系的联合情况说明》时提及中国已经决定对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交强险,而此次关于交强险条例修改的国务院第618号令签署日期是3月30日,国家开放交强险的进程要快于市场的预期。
5月2日,本报采访了多家总部在上海的外资财险公司,他们均表示交强险条例的修改是重大利好,但是都还没有向监管部门递交经营申请,还需要向监管部门咨询相关的申请流程以及准备各类文件,即使在今年有外资公司获得经营权,真正独立展开业务也要等到明年。
“美亚一直在做准备工作,包括人才储备、技术支撑、后台服务等,也在等待监管部门的具体申请规则,根据在新加坡、日本等亚太地区的经验,我们期望给中国消费者提供差异化产品。”当日,美亚保险公关部负责人如是告诉记者。
5月3日,国泰财险相关人士则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交强险条例修改只是第一步,外资财险也要和中资公司一样向保监会申请报批,而且监管层可能会对外资的经营实力和软硬件有要求,外资财险尽管经过几年发展,但是经营交强险包括商业车险还存在先天不足,因此外资完全进入车险领域还需要时间。
“由于交强险对外开放的消息是在今年2月份在美国发出的,因此预计第一家获批的外资财险很可能是美国的,不过我们希望也能尽快获批。”这位负责人表示。
据记者统计,目前在国内的外资财险公司共有21家,其中有12家公司总部设在上海,另外9家则主要设在北京、南京、广州等地,其今年前两个月的保费总计只有10亿元左右,而中资财险的保费为840亿元,整个市场份额占比只有1.2%,由于交强险业务一直未放开,外资财险在分公司的开设上也都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从外资公司分布的区域来看,这些地区的车险市场本身已经相当激烈,外资财险也只能在已经设有分公司的区域经营交强险,想要通过经营车险业务来大幅提升保费并不现实,短期内有外资财险经营交强险很难对市场产生冲击。”夏平分析指出。
更看重商业车险
尽管外界一致认为外资财险可以经营交强险短期对市场冲击不大,但是在中资财险看来,对中资的冲击并非一点影响没有。
上海一家日资财险公司法务部负责人表示,只有具备销售交强险的资格,才能真正进入车险市场,独立自主地开展业务,分享商业车险的蛋糕。在长三角地区集中了很多的日资企业,这些都是未来日资财险公司开展车险交强险业务最大的承保对象。
“日韩财险公司可以寻找日资企业,台资公司可以投保台资财险公司的车险,欧美公司的车辆投保欧美系保险公司,这应该就是未来外资财险寻找的潜在客户群,从企业再到个人,外资虽然难以撼动国内私家车车险业务,但是可以争夺外资的企业客户,将原先由中资承保的这块存量抢过来,应该不会很困难。”5月4日,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系博士张春芳分析。
记者也了解到,尽管在过去6年中,国内中资财险交强险经营饱受各方质疑,也经历了从暴利到巨亏的过山车般经营行情,但是在整个财险市场上,车险一直占据七成的保费规模,也是财险公司近两年最大的业务收入和利润来源,而就商业车险与交强险之间的关系,也如跷跷板一样,商业车险整体盈利的时候,交强险则出现亏损,商业车险亏损的时候,交强险则是大幅盈利,但是将交强险与商业车险捆绑在一起,保险公司总体上还是能实现盈利。
“中资财险在车险市场占绝对大头的局面不会改变,但还是有显著的漏洞和缺失,例如服务意识、保赔结构、核算模式等,而外资加入后,竞争将主要集中在客户服务而非价格上,外资显然会更加注重提高所提供服务的附加值。”上海程怡保险经纪公司副总裁项明告诉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