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生:王亚伟为什么不能成为巴菲特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8 02:43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华夏基金7日连发3个公告,王牌经理王亚伟离职的消息终于尘埃落定。公告称,华夏基金副总经理王亚伟因为个人原因于5月4日离任。分析认为,王亚伟离职一事对于整个基金行业确实是一个损失,但这波“小震荡”不会影响整个基金行业。从长远来说,基金依靠行业英雄的时代或将结束,真正引领基金业发展的需要体系和制度创新。
周俊生
纷传一时的华夏基金副总经理王亚伟辞职的消息,终于在5月7日得到确认。华夏基金就王亚伟离职召开新闻发布会,王亚伟坦言离职的原因是因为来自多方的压力较大,因此他想休息一段时间。
王亚伟的离职在资本市场上成为一个大新闻,引起财经媒体连篇累牍的追逐,可见他已经是一个不一般的人物。如今,基金经理离职、跳槽已经司空见惯,但他原先就职的华夏基金愿意为他专门开一个新闻发布会,这也可见其离职的新闻效应有多么大。王亚伟显然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基金经理的职业定义,而成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正处于事业巅峰期的基金经理,却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深深地感到了疲倦,“需要休息”。有意思的是,就在华夏基金为王亚伟离职召开的新闻发布会的前两天,大洋彼岸的美国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出席了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大会,他不仅在长达6个小时的问答中妙语连珠,还为到场的投资者唱了一曲乡村音乐。要知道,此时的巴菲特,已是超过80岁的老人,而且市场风传他身患癌症。而此刻正被疲倦所折磨的王亚伟,还刚刚超过40岁,是风华正茂的年龄。
是什么原因让王亚伟产生了“需要休息”的想法?王亚伟在发布会上透露了他的一点心迹。他说,主要是因为多年来外界关注度太高,压力太大。他说:“我现在买一只股票,都会想想散户会不会盲目跟从,会不会导致他们的风险太高,这掣肘了我的投资决策,也是我这几年中面对的最大的投资困境,是我离开的最主要原因。”
王亚伟作为一个“明星经理”,在市场上产生跟风效应,这其实是很正常的。说起影响力,王亚伟自然远不如巴菲特,巴菲特打一个喷嚏,其影响都会超越美国本土,引起全球资本市场的动荡。但是,巴菲特从来没有因此而感到压力,他甚至乐此不疲。其实,对于一个成功的投资家来说,大量散户的“盲目跟从”正是他们成功的先决条件。巴菲特绝不会因为有大量散户跟风而感到压力,他甚至乐意向他们演唱乡村歌曲。对王亚伟来说也应该是这样,没有散户的跟风,他的操盘业绩很难像现在这样让人艳羡。因此,王亚伟说的压力,如果不是假惺惺,至少也是言不由衷,我们必须给他找出另外的原因。
众所周知,让王亚伟在市场上“扬名立万”的,是他在资产重组股上的成功布局,他多次精准潜伏重组股,其中有很多是“披星戴帽”的亏损股,由此获得巨额收益。以*ST昌河为例,2009年一季度王亚伟的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买入该股,以601万股和300万股分列该公司的第二、第三大流通股股东。*ST昌河因连续3年亏损,2009年4月10日停牌,于2010年9月20日完成重组复牌,当日便大涨168.82%,之后又连续4个交易日涨停。而王亚伟的买入成本价为6元左右,经过18个月的等待后,收益翻了好几倍。2010年三季度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再度加仓*ST昌河,直到2010年四季度开始减持,在此期间,*ST昌河的股价又累计上涨了282.85%。
但是,王亚伟在重组股上的一系列投资成功案例,却与监管部门近期倡导的对蓝筹股的投资格格不入。最近有报道称,王亚伟在管理部门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对银行股的投资表示了否定意见,遭到痛斥。尽管王亚伟对此已作出了否认,但是,他的投资风格与管理部门的要求不能合拍却已是事实。很显然,王亚伟不愿意投资蓝筹股,他仍旧迷恋于他所称的重组股投资三原则——公开信息、合理推测、组合投资。但是,王亚伟的压力随之而来,他只有以离职休息来解脱这种压力。而王亚伟所承受的压力,却是巴菲特所不曾领教过的。因为没有这种压力,巴菲特可以越活越年轻,而王亚伟却在压力之下显得老气横秋。正是这种压力的区别,使王亚伟不可能成为中国的巴菲特。
其实,不管是巴菲特所提倡的价值投资理念,还是王亚伟实践的对重组股的潜伏投资,都是他们针对特定的市场摸索出被证明为成功的操作经验。而当管理部门站到市场前台公开喊话,对某一类股票表态时,实际上已经产生了以权力来代替市场的问题,形形色色的“巴菲特”就只能听命于权力,市场必然会被影响。自然,王亚伟也只能止步于目前的位置,不可能成为中国的“巴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