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找不到答案 可能是问题出了问题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09 01:0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为新近出版的《黄河之旅》从西雅图来到北京

  苏娅

  [ 无论翻译诗文、寻访隐士,还是日常修行,诉诸比尔·波特性灵的是对于“参透无常,得内心的自由”的热切追求 ]

  记者 发自北京

  接受采访时,比尔·波特正翻译的元代“福源石星珙禅师山居诗”诗稿散放在茶几上,谈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问题,比尔说:“像陪着诗人跳舞,重要的是要听到每一位诗人的音乐。”

  上世纪70年代,比尔被禅宗义理所吸引,放弃了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学业,到台湾修习佛法,四十年光阴暗逝,他始终专注于中国古典诗词的修习与禅宗修行,先后将《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译为英文,引入美国。之后,又写作《空谷幽兰》和《禅的行囊》两部以“修行人”为主体内容的专著,这两部书不羁于佛教、道教的教义限制,对离开尘世纷扰、精进修行的当代隐修者的生活进行记述。

  无论翻译诗文、寻访隐士,还是日常修行,诉诸比尔·波特性灵的是对于“参透无常,得内心的自由”的热切追求,他说:“修行就是修好你的内心,找到在认识周遭事物之前你的心在哪里。”

  上世纪90年代,比尔·波特接受香港“METRO”电台邀约,沿着黄河旅行,每天发布旅途见闻,当时的“黄河之旅”节目一共做了240期,每期用两分钟时间讲述一个旅途中的小故事,这些内容如今以《黄河之旅》为名,重新整理出版。

  修行人比尔

  也许相比于生活平稳、慢熟的孩子,往往是那些较早经历人世变故、早熟的人更易于保持纯真,或者说,对人世的道理更有定见。比尔·波特的童年在大风大浪中度过,他的父亲曾因抢劫银行与警察枪战,同伙当场毙命,唯独他父亲被打残膝盖,送进监狱。出狱后,父亲开始经营酒店,生意越做越大,而他12岁时,曾经家财万贯的父亲又已破产,父亲的钱全耗在与母亲离婚官司的律师费上了,大起大落的生活,早已令比尔·波特厌倦,他说:“这一切看上去很虚伪,每个人不得不被权力、财富、强大的自我紧紧包裹着,太空洞了。”

  1972年,比尔·波特放弃了哥大学业,独自前往台湾修行,他称自己为“修行人”,借宿在佛光山。对于那段生活,比尔·波特有着清晰记忆:上午上课,下午打篮球,“打篮球的人里除我之外,都是出家人,星云法师也会参加,只是他可能觉得自己不能太过夸张,印象中总是站在篮球架下负责投篮。”

  当初涉猎中国文化,也是机缘巧合。当时,因为申请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奖学金的条件是要懂一门生僻的语言,正好 比尔·波特刚读完艾伦·瓦茨的《禅宗之道》, 艾伦·瓦茨是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的学生,他在此书中表达了禅宗的理解,艾伦认为:禅宗所表达的一种精神境界,它能够合理地解释宇宙与人类世界的规律,把人视为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追随一种天人合一的永恒性——这一认识引发了比尔·波特的兴趣,于是在奖学金的申请表上选了“汉语”。1971年左右, 比尔·波特在纽约唐人街认识了寿冶老和尚,寿冶教他修习禅宗,他发现在大学读书给人太多烦恼,不如禅宗修行有意思,“觉得一切都是幻象,我们一切的喜怒哀乐都是如此。” 比尔·波特说。

  佛光山素来香火旺盛、香客络绎,为了寻得更清静的去处,一年之后,比尔·波特又换到了海明寺修习禅宗。“天亮前就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一日三餐素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这是比尔·波特在第一本著述《空谷幽兰》中对这段寺院时光的记述。两年多的时间,比尔·波特每天的生活便是打坐三到四个小时,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事要做。海明寺的悟明法师曾对他说: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去问。但在海明寺的两年时间,比尔·波特没有问过悟明法师任何问题,他说:“因为这些问题我需要靠自己想明白,实际上,我自己是可以想明白的。”

  两年半之后,住持问比尔·波特:“是否要出家修行?”比尔·波特思量后认为,在庙里修行未必是真正的好事,“因为我知道只有一部分人能够专心修行,而另一些人仍然要不停地接待客人,以便为寺庙募得善款,这样其他人才可以修行。”更为现实的原因是,当时比尔·波特已经认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友,他说:“我无法放弃跟她的生活。”

  “隐士”生活

  离开海明寺后,比尔·波特在台湾阳明山过起了“隐士”生活,先后租住在竹子湖边的两个农户家,一晃便是十四年。这期间比尔·波特虽然已与女友结婚,但因为老丈人并不愿意女儿嫁出去,所以,比尔·波特和妻子还是过着分居状态的生活,每星期只有周末两天,妻子才上山陪陪他。“我太太端的是台湾电信部门的‘金饭碗’,她的父母不希望她结婚,而是想让她留在家里照顾整个家庭,所以,有十四年时间她在山下,我住在山上,但我喜欢这样的生活,很安静。”这段时间,比尔·波特是佛法修习的精进期,他以“赤松”的笔名,翻译出版了《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和《菩提达摩禅法》等英文著作,在美国出版后成为美国读者了解佛教文化的重要著述,至今影响不衰。但比尔·波特说:“喜欢我的书的人,不会很多,我一共出版了15本书,一本书一年能卖1000册,我一年能靠这些书有15000美元左右的收入。”

  在比尔·波特依靠翻译佛学典籍和中国古典诗词获得声誉之前,除了著作的版税,几乎没有得到任何资助,也没有其他收入,很长时间以来可谓家计微薄,但他很少在意来自物质方面的压力,即使面对“孩子教育”这样一个较为迫切的问题,也依然是达观的。他说:“我的女儿喜欢缝纫,但是之前我没有钱给她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她20岁以后,我才得到了一个基金会的项目支持,有了点钱送她去学服装设计,她现在很快乐,因为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谈到他的一双儿女时,比尔·波特言语间流露出本真的情感,但谈到儿女的教育、职业选择等问题时,又有少见的冷静,仿佛真的有一种“各安天命”的达观。

  比尔·波特经常自我调侃说:“我是个懒惰的人,当时修习禅宗可能就是为了能简便地找到一种‘放下’的办法。”十多年前,比尔·波特和妻子把家安在西雅图,生活平静、简单,每一天从晨间打坐开始,白天翻译书籍。他说,自己喜欢到海边散步,无论雨天还是下雪,每一天都会到海边走走。

  陪诗人跳舞

  第一财经日报:翻译中国古代诗歌的难点是什么?

  比尔·波特:诗人都是在语言中跳舞的人,翻译诗歌就像陪着他们跳舞。我不能踩在诗人的脚上跳舞,而是陪着他,所以我不能只是一个词一个词地对应着来,而是要了解、弄懂诗人的音乐性,只有听到了他的音乐,才能陪着他跳舞,所以,翻译中国古诗的时候,我是在陪着杜甫、陶渊明……跳舞。困难不在于了解语言表面的意思,这个我可以通过查字典了解,但表面背后的诗意我需要了解很多注释,花很多时间找到他的精神。

  日报:你在禅宗的修行中追寻什么?

  比尔·波特:找到这个万物被命名之前、你认识这些事物之前你的心在哪里。因为一旦你认识了它们,就是一种控制,修行是为了放下这种控制。

  日报:禅宗讲“不以外求”,而是凭着人的内心修为直见佛性。你会如何描述“内心”?

  比尔·波特:可惜我现在没有茶,如果有茶我就请你喝一口,茶的气息比语言更直接也更丰富。

  日报:那么你会不会有难以解答的问题,遇到无解的事该向何处求?修行的过程中,会不会不断地对自己失望?

  比尔·波特:我有无解的问题,却不能用语言讲出来。找不到答案的时候,我想可能是我的问题出了问题,会回过头去看看问题——答案是有的,因为答案是与问题相匹配的。我经常对自己失望,尤其是当我意识到因为自己的怠惰和缺少爱心而没有给人相应帮助的时候,但我们不能寄望轮回,那就从现在开始一点点改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