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与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0 03:24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李一戈
2003年年中,我从郊区搬到了城里。那时,非典高峰刚过,缓过气来的地产商们,正在卖力地向大家推销郊区的新鲜空气,不用戴口罩的生活。从来惜命的城里人,果然涌向了郊区楼盘。北京五环外几个长期门可罗雀的售楼处,积压一年多的房子突然被抢光。
这一套说辞,我并不陌生。早些时候,我曾参与过新都市主义的鼓吹。据说,新都市主义有两个外延,一个是立足于城市中心区的旧城改造,一个是着眼于城市边缘集团的社区重构。而所谓城市边缘集团,其实是在郊区造城。而那些大盘所在的郊区,就是农村,出门即菜地。这样的场景,城里人不会喜欢。
为了包装、炒作,就在满脸灰尘的楼盘外面嵌上一层理论外衣,叫新都市主义。瞧人家洛杉矶旁边的小市镇,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从家到公司车程仅半小时,既占据城区的便利,又享有郊区的舒适,这样的“新都市”你不向往?
实际上,我是因为没钱才买远郊的房子。这与洛杉矶的新都市主义完全是两回事。拿交通来说,早期挤大巴不用说,后来有了地铁,也必得三趟车以上才能被人从后面推上去,哪怕是开私家车也要排大队。郊区的美国人何曾如此狼狈?
中国的家长,自己辛苦不要紧,可不敢耽误孩子。美国郊区都有大鼻子通勤校车,我们“新都市主义”的楼盘,也不是没有学校,但它们要么是全新的,要么是农村并过来的。住了几年,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像我这样传统守旧的家长,只有选择回城。
暂时买不起房,便在学校旁边租房。那是典型的1970年代末的房子,到现在也不明白,是哪个弱智建筑师设计出这种厨房和卫生间——厨房仅容一人转身,卫生间是整个单元共用一根铸铁排风管。但如你所知,学校旁边的房子从来不缺市场,而且不讲价。
如今,一批年轻人又到了选择城里还是郊区的时候。优劣是明摆着的,比如PM2.5,相差悬殊。郊区的房子固然要大得多,但交通怎么办。问问北京通州、回龙观的居民,哪天上下班的高速不是一路红线?城里虽然也堵车,但离单位总要近得多。
最关键的还是配套。学校不必说了,郊区也缺医院。我有个朋友,住在北五环以外的一个小区,两岁的孩子深夜生病了,要进城看病,但很久都打不着车。没办法,只好向有车的朋友紧急求救。但自己买车,即便早晚的潮汐高峰能咬牙忍受,停车费和油费却也不菲。
我最早居住的那个郊区大盘,早就说要建一所大医院,但10年过去,医院还在规划之中。其实,城里的医院也很紧张。我一直想不明白一件事,我在北京住了十七八年了,儿童医院和儿研所一开始就是我看到的北京最拥挤的医院,为什么政府不能再建一两所儿科医院?每每看到家长们抱着孩子排在长得没有尽头的队伍里,心中无限酸楚。
一位学者告诉我,我们还是穷。地铁现在的造价已达每公里3亿-4亿元,将所有的配套和公共服务计算在内,每公里的投入至少要翻10倍。北京、上海算是进入中等偏上收入的城市了,但北京真正能提供的公共服务半径目前还超不出四环,上海超不出外环。修地铁或快速路,只是完成了城区外延的第一步,其他公共服务配套还差百分之八九十呢。
包括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每个城市自身都存在市区与郊区县的差别,也就是城乡差别。北京从二环到四环,上海从内环到外环,要做到公共服务的覆盖,需要时间,更需要投入。有限的资金只有优先投到城里,正如同新中国的前30年是通过剥夺农村来发展城市一样。
但这并不意味着过往的城市建设模式是正确的,譬如作为城市边缘集团的“睡城”,给城市管理带来的巨大弊端。好在政府已有所警觉。近年北京将老城区人口迁出时,注重将名校资源也分流到新建社区,希望这样做“犹为未晚”。
作为所谓的“过来人”,当被问到到哪里买房时,我的建议就是:有没有地铁(规划)?未来孩子的教育你们是如何考虑的?这是住宅所携带的居住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