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七组织联合致函工程院 要求复议烟草院士资格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0 23:3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烟草院士”争议再起波澜。

  5月10日,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中国防痨协会、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等7家科学社团与民间组织联合致函中国工程院,要求“重新审议谢剑平的院士资格”。

  2011年,谢剑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接着2012年3月又爆出烟草技术参评国家科技进步奖评选。烟草技术研究屡获国家科技部门青睐,引起广泛争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并不反对烟草行业自身的技术进步,但国家科技奖励应有利于公众福祉,不能对烟草技术进行奖励。

  “我们知道难度可能更大,但这关系到国家的控烟事业、公众的健康,所以仍有必要进行努力。”参与此次联合致函的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克安表示。

  不能以程序搪塞公众

  此次七个科学团体和民间组织联合致函工程院,希望能够尽快采取措施,重新审议谢剑平的院士资格,纠正失误,昭示科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致函称:“谢剑平进行的‘卷烟危害性评价体系’和‘减害降焦技术’研究,无论从研究方向,还是从研究方法与结论来看,都存在诸多错误。迄今为止,并不存在任何‘低危害卷烟’产品,谢剑平的研究同样无法提供任何有关卷烟‘减低危害’的证据。”

  “而且,烟草行业还在以这些研究进行误导性宣传,所谓低焦油、低危害。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忠告,所有的烟草制品,包括‘低焦油’卷烟,都是致命的,根本就没有安全的卷烟”。吴宜群说,“具有很高威望的工程院将院士头衔授予降焦带头人,无疑是一种错误导向。”

  但也有观点指出,谢剑平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程序符合要求,并无问题。

  七家组织的致函认为,重新复议谢剑平的院士资格,实际是符合工程院章程中“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先进科学文化,维护科学道德尊严”的精神,不能以“程序无误”来搪塞公众的质疑。

  这是近期支持控烟人士的又一次联合行动。

  就在一个月前的4月9日,30位院士联名发表公开信,明确反对由国家烟草专卖局推荐的“中式卷烟技术”参与国家科技进步奖评选。这次联合行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月4日,科技部发布信息,收到多达33份异议的“中式卷烟技术”退出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选。

  “这将是载入我国控烟史册的经典案例。”不过,新探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宜群在欣喜的同时仍有隐忧,“有关部门对退出评奖使用了‘复杂’这种理由,实际上仍然没有明确表示科技奖应该有利于公众健康。”

  但有关烟草技术评奖的争议总算是有了结果,而关于更早引发争论的“烟草院士”,中国工程院至今仍没有做出明确表态。

  控烟与反控烟博弈白热化

  过去十年,烟草技术研究曾平静地四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从未遇到如此多的异议。而在这期间,我国的烟草业也经历快速发展。

  据记者了解,2004年我国卷烟产量为18736亿支,2011年上升到24125亿支,增加了28.8%,年平均增加3.7%。而与此形成对照的,则是我国控烟方面的尴尬处境。

  我国于2003年签署《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并于2005年获得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但在2011年由中国疾控中心等部门发布的评估报告中,我国的控烟成绩仅为百分制的37.3分,排在全球国家倒数几名。

  在此前很长的时间里,控烟的力量都处于相对弱势。吴宜群表示,仅以烟草包装为例,在烟包加上警示图案的呼吁,经历多年的努力一直未获成功。

  “长期以来,针对烟草成瘾的宣传基本无效,卫生部和各地方的公共场所禁烟令也大多流于形式。”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说,“烟草行业有实力撑腰,以前都没有感受到压力。”

  烟草行业的实力,无疑来自其庞大的产业体系、数以亿计的烟民,以及每年上缴的千亿利税。而原本潜在的烟草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控烟的难度。

  曾光认为,促进中式卷烟技术退出国家科技奖的评选,实际上预示着某种进步,但控烟最终的成功仍需要国家层面的意志和制度设计。

  “国家要有发展经济不以牺牲人民健康为代价的决心。”曾光说,“而在制度的顶层设计上,国家应该确定目标,以较小的经济代价和社会成本,逐步摆脱烟草经济的桎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