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储粮内部贪腐严重 首设董事会分权制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1 03:27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张旭
过去几年,作为国家政策性粮食企业,中储粮内部贪腐不断
5月7日,中储粮官网公布,按照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有关精神,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设立董事会,包克辛任中储粮董事长,免去其总经理职务,赵双连任总经理。
赵双连为空降官员,在履职中储粮之前,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
今年是中储粮总公司成立12周年,中储粮总公司现行的总经理“一把手负责制”也走到了尽头。这家国家政策性粮油企业将引入分权制衡,改为董事会负责制,改制后的中储粮将分设董事会与经理层。
5月10日,中储粮新闻发言人程秉洲告诉记者,中储粮设立董事会,“是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但对于这次管理体制改革是否也会涉及“政策性”和“经营性”业务分离,其未给明确答复。
过去几年,作为国家政策性粮食企业,中储粮内部贪腐不断。河南分公司及下属直属库屡曝大案,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权力无制衡。
首设董事会
4月16日下午,中储粮总公司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中组部副部长王尔乘宣布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有关中储粮新领导层的任命。
中储粮原总经理包克辛出任公司董事长,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赵双连担任建立董事会制度后的中储粮首任总经理。同时,赵双连还担任中储粮总公司董事、党组成员。
王尔乘指出,中储粮设立董事会,是企业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现实需要。建立董事会以后,公司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更加科学规范,领导班子成员要进一步提高履行职责的素质和能力。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处理好董事长和总经理分工合作关系,搞好协调配合,切实发挥好班子整体功能。
为了解决央企一把手“一个人说了算”的问题,限制一把手的绝对权力,2005年国务院国资委启动了首批央企董事会试点改革。随着试点的深入,2009年3月国资委发布《董事会试点中央企业董事会规范运作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央企董事长与总经理原则上分设,推进外部董事担任董事长、总经理担任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试点工作。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底,国资委管理的118家央企中,已经有42家建立了董事会体制。
赵双连担任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期间,组织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化工等产业规划和工业开发区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成效比较明显,被评价为熟悉经济工作,经验丰富,思路清晰,改革意识比较强。
中储粮内部人士告诉记者,“总公司建立董事会制度的工作正在做,这项改革目前还没有感觉到有很大影响,因为领导才确定人选”。
4月23日,赵双连赴油脂公司工作调研,听取油脂公司工作汇报。这是担任总经理一职后首次视察工作。
贪腐案倒逼分权制衡
事实上,设立董事会、实施分权制衡无不与前期中储粮内部贪腐案频发有关。
从2010年以来,中储粮许昌直属库及其襄城分库、安阳直属库滑县分库、河南周口直属粮相继发生多起贪污腐败案件,其中中储粮许昌直属库发生牵涉到库主任任国正、副主任姚宝山等10多名管理人员的腐败大案涉及金额数千万元,而2011年国庆节期间,中储粮河南周口直属粮库主任乔建军侵吞巨额公款潜逃国外则再次引起业界震动。
随后,2011年12月9日,中储粮河南分公司总经理李长轩因贪腐被中纪委“双规”, 涉及金额逾10亿元。中储粮下属分公司和直属库系列漏洞的产生,一方面缘于其粮食政策性收
购职能背后的监管缺失,另一方面由于内部权力缺少制衡,决策权和执行权集于一身。
或许正是这系列案件,促使国家对中储粮管理体制进行变革,引入分权和制衡。中储粮正在设立的董事会制度,董事长和总经理同为省部级官员。
不过,确定设立董事会制度后,国家对中储粮下一步改革尚未明晰。作为国家政策性粮油企业,如何处理“政策性”和“经营性”业务的关系,这是外界最关心的。此前中储粮一度被外界质疑利用政策性优势为企业经营性业务服务,脱离了公益性的定位。
当问及国家对于中储粮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如何重新定位,程秉洲表示,“我们所知道的是(国家)对国有企业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其表示,未提及其他方面的改革。
一粮食行业资深专家表示,“中储粮政策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说不清楚”,“要是中储粮是一个纯事业单位就好了”。在对中储粮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对于国家粮食收储,政府又在收权,赋予中储粮唯一国家粮食收储的主体资格。
今年3月,国家粮食局负责人表示,2012年的粮食政策收购,中储粮将是唯一的委托收购主体,其他企业不再接受委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