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美国股市的牛市之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2 03:13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钟舒 每经记者 杨可瞻

  当中国证券市场迎来第三次革命——市场机制革命时,一个深刻又世俗的问题却浮出了水面:制度革命必然将带来一轮牛市吗?如果有牛市,又会是多久以后?看着只有不到23年历史的A股,这似乎无解,但接近120年历史的美国股市却已经给我们找到了答案。

  钟舒 每经记者 杨可瞻

  1933~1940法令潮:股灾后的痛定思痛

  1933年11月1日,《纽约时报》头条:“今天,AlbertH.Wiggin在参议院银行与货币委员会前承认,1929年股市暴跌前,他通过名下的几家私人投资公司从大通国民银行借了800万美元用于卖空后者的股票。”这位AlbertH.Wiggin不是别人,正是20世纪90年代初整个华尔街最出格的庄家——美国第二大银行大通国民银行(ChaseNationalBank)的总裁。然而,令人唏嘘的是,面对Wiggin赤裸裸的操纵行为和对投资者造成的伤害,却没有一项适用的条律能够将其绳之以法。Wiggin之案本身即是当时缺乏监管之下的美国股市野蛮生长的缩影。《伟大的博弈》一书精辟地说明了一个事实:投机、市场操纵以及内幕交易肆虐正是1929~1933年股灾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幸的是,股灾后接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决心让华尔街明白:任何游戏都需要规则。他的第一项措施即是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Glass-SteagallAct),确立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分立体制,避免混业经营所造成的违背公众利益的冲突与欺诈现象。紧接着在1933年5月27日,罗斯福又签署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规范证券交易的法律——《美国1933年证券法》。其实,这部首次确立信息披露制度和上市注册制度的法律还有另一个名字 “证券真实法 (TruthinSecuritiesLaw)”,这个名字更直接地表达了该法的核心。

   如果说《1933年证券法》是主要针对发行市场的,那么1934年颁布的《证券交易法》则对交易市场做出了规范。为避免再度出现大萧条中很多经纪商因缺乏资本而破产的现象,《证券交易法》对经纪商和交易商的行为进行了限定,如向SEC定期登记财务报告、在市场紧张的时候维持足够的资本等。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这部法案中,创立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这个机构,并赋予SEC对交易所、从业机构及上市公司的监管权。在此后的时间里,美国继续出台了包括《1935年公用事业控股公司法》、《1939年信托合同法》、《1940年投资公司法》和《1940年投资顾问法》在内的一系列法案及补充条款等,从而形成了一个对美国证券市场相对严密的制度基础。

   从美国股市1933年到1954年间的制度规范经历反观当下的中国股市,著名经济学家、金融证券专家吴晓求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成熟市场的改革经验值得借鉴,同时,中国也有自己的后发优势,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证券市场改革步伐是比较快的,从2004年、2005年起,中国已经正式进入一个制度改革期,其中包括股权分置改革、券商的综合治理以及对各类信息披露做出的格式化规范等,到了2011年,中国证券市场宏观制度架构已经基本形成。进入2012年后,证券市场将进入一个微观结构的改革,具体包括进一步推进发行制度改革、券商的创新发展、信披制度的细化等一系列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从1933年~1954年,以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为主体的现代机构投资者开始得到发展,1950年共同基金的数量达到98只,总资产为25亿美元,养老基金也逐步成为股票市场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正是在这一时期,美国股市真正进入投资时代,价值投资成为这一时期市场的主流方向。对于当下中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情况,吴晓求认为,国内机构投资者特别是私募基金会有快速发展,所占流通市值之比将从目前的25%左右上升到50%左右。未来包括公募、私募和养老基金等在内的机构投资者的比例还会继续稳步上升。

  价值投资成就史无前例的大牛市

  吴晓求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打稳基石,它和市场行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并没有一个必然性,但良好的制度对市场来说永远都有一个正面的驱动力。国泰君安经济学家李迅雷也认为,制度改革对于市场行情是个必要不充分条件。

   事实上,纵观美国股市发展历史,一个有意思的细节是尽管美国在1930年~1940年期间颁布了一系列规范市场的证券法案,但直到上世纪50年代美国股市才开始了一轮大牛市。资料显示,从1940年~1950年,道琼斯工业指数只累计上涨了33%。

   在大萧条对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后,美国股市在1929~1954年经历了重要的规范发展期。这也意味着,在一波全新的牛市之前,市场用了近20年来吸收并解读着各种“混合讯息”,包括经济振兴和证券新规影响。

   美国经济在大萧条期间受到了沉重打击,失业率从3.2%上升到最高41%,GDP更从1929年的1500亿美元陡降至1933年的1080亿美元,多达8.5万家企业破产。

   相比经济衰退,投资者信心打击更是致命的。好在 《1933年证券法》、《证券交易法》等驱逐了过去的“丛林法则”,使投资者又重新回到了市场的怀抱中。一个明显的例子是,截至1950年全美共同基金数量达到了98只,总资产达到25亿美元,这些机构投资者也成为当时股市中最主要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在1934年,本杰明·格雷厄姆出版了经典书籍《证券分析》,其新古典价值投资影响了包括巴菲特等后来一批投资大师。从这个时期开始,美国股市才宣告真正进入了投资时代,价值投资思想成为主流投资思想。

   随后的故事就是我们知道的大牛市。从1950年到1999年期间,道指开始了一轮史无前例的大牛市。其在几乎没有太多停顿情况下上涨了超过1万点,对应累计涨幅56倍。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美国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低通胀、高增长。人们疯狂地追逐着美国钢铁、摩托罗拉、惠普等蓝筹股。

   上世纪60年代,美国股市迎来了一个更为疯狂的投资时代。当时市场上最热的板块包括电子股和技术股,价值投资者则倾向于买入盈利不断增长的成长类公司,比如德州仪器。这导致上市公司通过不停并购,来追逐利润增长的协同效应。

   但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哪怕是价值投资笼罩下的美股也出现了一丝不和谐。由于投资基金疯狂追逐“概念股票”,市场上出现了概念炒作热。但在60年代末期,随着空头向这些概念股发起猛烈攻击,迷信概念股此后成为华尔街的笑话之一。

   进入上世纪70年代初期,机构投资者开始买入稳健并能长期持有的公司,包括可口可乐、通用电气、麦当劳等蓝筹。但由于经济进入滞胀和石油危机双重影响下,美股从最高点下跌了60%。

   在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股市进入了机构投资者革命时代,大多数机构投资者抛弃了 “用脚投票,不积极参与公司管理”等原则,纷纷通过“用手投票、用谈判投票”来积极介入公司运营。伴随着上市公司治理的愈加规范化,美股在90年代再次迎来了大牛市,期间道指在10年间暴涨了接近4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