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高考改革难点在于招生放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6 01:2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田享华

  临近6月,又进入高考季节。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关于高考的几个观点近日在微博(http://weibo.com)上引发热议,加上“异地高考改革”、“高考吊瓶班”等信息的传播,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大讨论又呼之欲出。纵观各方观点,抵牾之处众多,不过共识倒有一个:改革越来越迫切,而难点在于放权。

  罗崇敏对高考的批评主要是:高三阶段反反复复复习,把学生思维搞得变形了,拿一张试卷评价16年学习不够公平。他还点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状元”有137位,无一成行业领军人物或国际大师。以上观点在业内人士看来,并无多少新奇之处,备受关注的原因一在于时机刚好,二在于教育主管官员非常规的意见。

  要害在录取而非考试

  当然,罗崇敏并不只是说出高考的症状,他还开出了一个药方,就是“取消高考”。而这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还是治标不治本。“高考的‘病’在集中录取,而不在于考试本身。”他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仅仅是取消高考,或者把一次考试变成多次考试,只要录取方式不变,最终还是会从一次考试定终身,变成多次考试的总分、排名定终身。

  我国高考,目前还是采取“统一高考+集中录取”模式,因此,一次考试成绩的高低,就关系到考生能进入到哪所学校。在熊丙奇看来,过去10年间,高校的分化进一步加剧,考生进入好大学的命运与普通大学的命运迥异,当年的“高考独木桥”变为了“名校独木桥”。

  近遭热议的吊瓶班只不过是插曲而已,“从幼儿园开始准备高考”都不让人意外。熊丙奇认为,在任何国家,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只有10%左右,如果所有考生关注的都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管教育怎么发展,升学的焦虑将不可能消除。

  对此难题,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院常务副院长杨忠孝也对本报说,教育资源的有限使得长期以来考试制度(包括高考、考研、考博等)都只能首重效率(效用),使得资源优化配置,继而选合适的人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了保证形式上的平等,就只能使用标准化的考试,但这难以对应社会需求、学生特点以及学校资源的五花八门。”杨忠孝坦言,这种制度安排确有僵化之处。

  打破计划招生方式

  弊病和症状也已经很明显,但是药方何在?熊丙奇认为,首先应该推进考试招生分离,建立“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考试招生新体系。“关键就是给学生充分的考试选择权和教育选择权,为什么一个学生不能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熊丙奇向本报记者强调,多张通知书就意味着学生有选择高校的权利,也就意味着高校必须通过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才能吸引到优秀的学生入校,才能获得更多资源。

  经常可以看到优秀高中生的报道桥段,就是某个孩子拿到了海外多所名校的通知书,然而在内地,这是不可能发生的故事。“为什么美国、中国香港等都可以,这里就不行?”熊丙奇直言教育部门不愿意放权是症结所在,一旦把招生的权力下放到高校,就意味着打破了原来的招生计划体制。“即便是现在有了80所高校的自主招生,那也只是传统模式的嫁接,并没有触及改革的要点。”杨忠孝也坦言,无论是本科招生,还是研究生招生,高校的权力都相当有限。而这也正是让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原因之一。

  “市场竞争的观点接近于发‘教育券’,但推行也会有问题。”杨忠孝对于高校引入竞争机制并不反对,但他说在一些职业教育领域尝试过类似的竞争方式,农民工到哪个教育点接受培训,该教育点就会获得资金的补贴,结果导致大量造假。“当前的教育资源不够均等化也是改革推行的难点。”杨忠孝直言,现在国家对于“211”、“985”这些少数学校的政策倾斜加剧了高考的激烈程度。

  此外,多位教育学者都强调,除了政府部门的改革放权之外,高校的行政序列、就业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以及家庭教育观念都需要配套的改革与更新,这样才能真正推动高考改革,它的责任归于但不局限于教育部门。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