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读书毫无用处,也因此是要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6 01:3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在当齐格看来,读书无用是因为这个世界正急速“物化”,在这个功利的世界,读书因而显得越发可贵和必要

  孙行之

  以矛盾的话语来谈论“读书”,当齐格意在强调,“读书”在当下这个功利世界的可贵与重要。当齐格所谈论的“书”有特定的范围:并非传授技术的工具书,而是文学经典。

  在当齐格看来,“读书无用”是因为这个世界正急速“物化”,读书,尤其阅读文学不能直接创造财富与权力。然而,功利的世界中,人们若与书本渐行渐远,便沉溺于物质世界,久而久之,丧失了情感与思辨能力,恰与动物无异。读书无法让人直接拥抱财富,但读书维系着超脱。在这个功利的世界中,“读书”因而显得越发可贵和必要。

  《为什么读书》收录了当齐格的70多篇散文,从读书的效用、态度、方式、阅读的感悟等方面谈论“读书”。

  书中包含不少作者在阅读各种经典书籍中所包含的例证,语言却诙谐明快。有些篇章,标题奇特,内容充实活泼。比如:“为了不再是女王而读书”、“为了恶习而读书”、“阅读皱纹”等等。不过,这些内容却又有同一指向:从功利世界中超脱。这本围绕着“读书”写就的,与其说是“劝学”不如说是在“引诱”。作者用自己的心得加上旁征博引,让读者感受到他在阅读中所获得的乐趣。

  眼前的当齐格双目明亮,说话时,惯于直视对方的双眼,报以微笑。在读书这个问题上,他总有话说。不管多么简单的问题,他都以害怕自己言不及义的姿态娓娓道来。这位能言善道的作家,让人很难与书中描绘的那位“书痴”联系在一起:他无数次因为边走路边看书,与停车计时器撞个满怀,还连连向计时器说“先生,抱歉”。

  滑向低智能

  “文学阅读”的式微似乎是全世界都在面临的问题。在《为什么读书》的末尾,当齐格用悲观的笔调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因为再也不读书,人类将会回归到自然状态,置身于动物中间。那位万能的、未开化的、给人好感的、温存和蔼的暴君将会在悬垂于地球之上的彩色屏幕里微笑着。”被问到法国民众的阅读状况时,当齐格说:“现在,法国民众阅读经典文学的数量日渐减少,大家倾向于读一些工具类的书。毕竟,这能够为人带来收益。中产阶级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愈加物质化。”

  当齐格承认,书末尾的这段话还隐含着这样的担忧:当人们远离经典阅读,现代社会将无可救药地滑向低智能。在他看来,“文学的脆弱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风险。他书中的一段话,区分了知识与文学想象的区别,也提示了文学的重要性:“比知识更加重要的——我们应该承认——是类比。文学,尤其是虚构文学,是一种类比的方式。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通过类比进行理解的方式。再进一步准确地说,它是一种不仅作用于智力,更诉诸情感的,通过类比进行理解的方式。类比,情感。这正是它有别于哲学这种理解模式的地方,因为哲学以分析和智力为依据。”

  “阅读文学能够带来莫大的收益。这种收益仅仅是精神上的,不能改变其他。”当齐格向《第一财经日报》说。

  读者的价值

  当齐格对文学的热爱近乎执拗。他认为,一个国家能不能形成一种阅读文学的氛围,与领导人的提倡大有关系。“密特朗总统非常热爱文学,带动了文学的振兴。”当齐格说,“而萨科齐则在任期内几次抨击文学,因而,大选前一个月,我拒绝了去爱丽舍宫与他共餐的邀约。作为一个作家,我无法和一个抨击文学的人谈文学。”

  当齐格说,目前的法国出版界还没有对中国作家有足够的认识。在他的视域中,中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仅有巴金、老舍和鲁迅。“不知道是因为翻译的问题,还是中国当代作家还没有成长起来。”当齐格说, “近期,法国出了一套关于中国当代作家的丛书。之前,巴金的书在法国出版都不归入某一系列,而是单独进入市场。之后,就没有巴金这样足以对法国文坛产生影响的中国作家了。”

  在当齐格的眼中,经济强国也应该同时担当起创造文化财富的责任。“中国正因为经济上的飞速发展而逐渐成为世界强国。因而,中国也应该担负起培养伟大作家的责任。”当齐格说,“我期待着,有一天领导人出访时也能够带着作家同行。”

  “书的价值源于读者的创造。”在采访中,当齐格借用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斯特芳·马拉美的话来表明读者在阅读中的能动性,“一本书只有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它才是活着的,就像一个睡美人需要王子去唤醒。”

  当齐格的阅读习惯是:不动笔墨不看书。“书的中间是作者的创作,而旁边空白处则是读者的天地。”他说。在当齐格的书房中,各种书籍几乎都被圈画得满满当当。当人们惊讶于当齐格一次又一次购买普鲁斯特的作品时,他会告诉人们,他不是恋物癖,也不贪恋最新版本。只是因为,他需要在一次次阅读时在书中留下自己的心得。

  对于一个初入文学之门的读者,当齐格认为,培养读书热情的最好方式是阅读经典:“一开始就送上最为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似乎与一般人想象的“循序渐进”相悖。但在这个作家眼中,读书却如同吃饭一般是出于本能。“一开始就要读最好的经典。就像一个人最先接触法餐的时候,我会带他到巴黎最高档的餐厅,让他知道什么是好食物。”

  当齐格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是:“不在看书,就是在写书。写书是因为看书提供了冲动,而看书为写书提供了养料。”这样一位以“书”为生的人更偏爱纸质书籍:“因为它方便我圈圈画画。”但也不拒斥电子书:“在飞机上,我常常用Kindle和iPad来看书,它们携带方便,也可以留下我的感想。”在当齐格看来,无论书以何种载体呈现,都有其自身意义。新载体的流行未免不是文学的希望所在。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