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三角的秘密:研报是写给外人看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6 13:3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网 天相投顾“研报门”又获新进展,分析师们手中的“免责”金牌或将失色。
“证监会正式受理股民投诉天相投顾的回函”,知名证券维权律师张远忠表示,天相投顾研报存在重大过错,有诱导客户之嫌,不能享受“免责”待遇。
至此,天相投顾成为因研报不实而遭投诉的首家机构。而此事的起因则是,北京两股民因听信天相投顾的荐股报告而遭致大幅亏损。
2011年3月9日,天相投顾发布名为《彩虹股份(600707):2010年实现扭亏为盈》的研究报告,并在其后的华鑫证券荐股报告会上力荐彩虹股份,王某、夏某作为华鑫证券客户参加了报告会并相信荐股人员的推荐,买入彩虹股份并因此分别蒙受了17万余元与6万余元的损失。
实际上,天相投顾研报事件只是众多“不靠谱”分析机构的一个缩影。
数据显示,几乎所有的业绩变脸的次新股,在其上市之初,都有各大券商研究所的分析师为其撰写调研报告,并进行盈利预测。
然而,在这些上市公司业绩变脸之后,投资者所遭遇的损失却无人买单。
研报“都是写给外面人看的”?
21世纪网发现,在新股上市之前,券商分析师一般都会对其进行调研,并撰写公司调研报告,报告中涉及对标的公司未来三年的盈利状况进行预测,并给出询价区间以及合理的股价区间。
然而,实际情况显示,以专业著称的券商分析师,预测的情况往往并不准确,而分析师中的佼佼者——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所作的业绩预测也同样不靠谱。
“新财富评选是由我们的客户投票决定的,客户只关注你能不能帮他挣钱,至于研报,大多数都是写给外面人看的,真正核心的消息是不会放在研报里体现的。”上海某券商的一名分析师坦言。这些公司在上市募资后,业绩表现分化十分明显。
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沪深458家上市公司中,共计101家上市公司在2010年净利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占比22.05%。净利润比去年同期下滑两成以上的上市公司共计55家,占业绩下滑公司数量的一半以上。其中,朗科科技以63.46%的跌幅跃居业绩变脸第一位。跌幅在五成以上的另外两家以及跌幅分别是:科冕木业净利润下降54.35%、宝德股份下降51.53%。
虽然这些上市公司仍然在为其股东赚钱,但仍需警惕其以后的经营风险。
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2011年净利润下滑的公司数量有所增加,同时,5家公司已经出现亏损。
WIND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累计148家上市公司净利润出现下滑,在近年发行的458家上市公司中占比32.31%。而净利润比去年同期下滑两成以上的公司数量扩大到100家,相应的,这一比例在业绩下滑公司中的占比上升至67.57%。
其中,累计49家上市公司已经连续两年出现了业绩下滑。值得一提的是,汉王科技、中国西电、二重重装、超日太阳、当升科技五家公司在2011年业绩出现亏损,亏损额分别为:–4.97亿元、–5.96亿元、–1.39亿元、–0.55亿元以及–73.90万元。
相应的,上述五家亏损公司2011的净利润年比上年增幅分别为:–665.71%、–191.07%、–149.58%、–125.29%、–102.13%。
21世纪网仅以2009、2010年两年上市的公司做样本,就发现5家公司上市后第二年便出现业绩亏损,如果把时间段拉长,或许会发现更多业绩“变脸”的公司。
尽管每年都会出现大量的业绩变脸公司,但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几乎所有的券商新股研报,对拟上市公司给出的都是推荐申购的评级,所作出的盈利预测则清一色全部为大幅增长。
仅以汉王科技为例,分析师对该公司的盈利预测,最大误差高达7元。
“这种现象是必然的,大多数的研究报告其实都是一些不懂行业的人在写,那些真正优秀的研究员早就被投资机构挖走了,更重要的还是利益的因素。”北京一位曾在某券商担任研究员的私募人士对21世纪网表示。
分析师为何不帮你赚钱?
“不管怎样,汉王科技上市后股价涨到了175元,分析师的报告肯定是让当时的一些参与打新的机构赚了钱的,他们的投票又决定了你能不能当选最佳,当你发现预测不准确,这些机构早就赚钱走人了。这就是有些分析师预测的不准确了但还是能当选的原因”。上述私募人士坦言。
该私募人士的说法同样得到了前述接受记者采访的券商分析师的认同。
“对于分析师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你的名气,而这又是靠帮客户赚钱得来的,有时候只要你让客户抓住了一只牛股,就足以树立你的江湖地位。”这位入行两年的年轻分析师已然对行业的“潜规则”了然于胸。
在其看来,研究报告只是分析师替客户赚钱的一种手段而已,如果将其奉为圭臬无疑是愚蠢的。
“研究员需要跟上市公司互动,去调研的时候,上市公司愿意跟你说一些实话,提前把某些利好透露给你,但如果他上市的时候你不替他推一把,后面谁会回报你呢?”上述分析师介绍。
而上市公司有意无意间透露的利好信息,却并不会通过研报的方式反映出来。
“这类消息永远只会第一个告诉客户,不可能公开出来,研报只是提一些外围的东西,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助推剂。”前述私募人士表示。
上述分析师对此则表示“一些核心的消息,私下路演时分析师会告诉客户,这些消息跟研报是一致的,但研报只会把合规合法的东西写出来。”
“分析师、上市公司和机构投资者之间实际上就是一种铁三角的关系,三者之间存在着互相利用的关系。”前述私募人士坦言。
“公司上市时依靠分析师的研报获得相对较高的询价区间,上市后一些大股东减持时,分析师的研报还能起到一定的稳定市值的作用;而分析师则靠提前知道一些消息与自己的研报配套提供给机构客户,一方面可以得到机构的分仓,另一方面机构的投票,是分析师成为最佳的关键;而机构投资者则可以通过卖方研究员提前知道一定的消息,这些消息实际上与‘内幕消息’打了擦边球。”前述私募人士总结道。
在精心构建的利益联盟面前,分析师们本来可以看到的风险,或者说本来就知道的风险却在有选择性的表述中忽略,值得指出的是,几乎所有的研报都将风险因素放在最底部的位置,成为分析师们免责的声明。
在新财富分析师董亚光为二重重装撰写的新股推介研报中,只有两句话的风险提示被放在了研报的最后部分,全文不足35个字。
在前述私募人士看来,由于研报只是一种主观的预测,并不保证其最终的准确性,尤其在各种各样的假设条件和免责条款之下,分析师们才敢于做出“放卫星”式的盈利预测,对于因此而导致的投资者亏损却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而投资者只能是吃了哑巴亏。
监管层也已注意到了这一尴尬事实。
早在今年2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就曾发布《证券公司发布研究报告指引》和《分析师职业行为规范》的征询意见稿,令人惊讶的是,监管层甚至希望券商研报从公众媒体上消失,以避免“研报门”事件的再度发生。
“不惜下这样的狠手,也说明分析师行业的乱象已经到了让监管层非常头痛的地步。”前述北京私募人士对此指出。(21世纪网 饶玉哲)